春节六天 杭州人看电影花了4116.4万 你贡献了多少?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6年02月16日 08:41:18 星期二  来源:杭州日报

都说电影市场特别火,在2016年第一个备受关注的春节档期,电影到底火到什么程度呢?从除夕到初六,这七天长假期间,全国总票房达到了30亿元,相当于2005年全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其中,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截至2月14日,票房已经突破18亿元,被寄予了冲破30亿元的厚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杭州的春节电影市场也相当火爆——

年初一的中午,当记者到城北万达影城采访时,原以为人不会很多,但没想到影院取票机前已经需要排队,中午12点的IMAX厅当天首场《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的上座率也超过五成。等到下午一点多,影院的等待区已经彻底挤满了人,就连厕所都已经要开始排队。

离万达影城四五公里的传奇奢华影城位于城西银泰城,尽管初一当天商场休息,但影院还是照常营业,可容纳2000余辆车的地下车库看起来也并不算空。等待电影开场的人不仅坐满了平时人很少的影院咖啡厅,还站到了商场的护栏边,刷着手机等电影开场。影院售卖爆米花、可乐的小卖部前已经排了一条20米左右的长队,柜台后面六七个人在收银、打可乐、装爆米花,都有些手忙脚乱。有些卖品已经卖断了货,经理不停地提醒服务员别点错单。

与此同时,在城市另一头的萧山区德纳国际影城,装修得很像高档会所的大厅里也是人头攒动,售票处和取票机前挤满了人,有的是拖家带口,有的一口气就连看两三部。仅仅初一这一天,德纳国际影城就接待了1.1万人次的观众,而这一天,全杭州市观影人次达到了25.7万次。

不仅仅是初一,从杭州的春节档数据来看,从初一到初六,杭州人总共贡献了4116.4万元的票房,共有108.9万人次走进电影院用光影世界来消磨假期,无论是票房收入还是观影人次,都比去年的春节黄金周增长了近一倍。

另一组数据是这样的,2015年杭州市全年电影票房收入为10.48亿元,观影人次为2802.2万人次,但2016年刚过去一个半月,票房收入就已经1.4亿元,观影人次也达到了383.5万人次。这不仅仅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繁荣下的小昌盛,也是杭州这个城市茂密且健硕的文化大树孕育出的果实。

就让我们从这六天的大数据入手,细细解读杭州人的电影消费惯性与趋势。

萧山、余杭影院人气超越老大哥

年初一、初二、初六看电影的人最多

杭州人还是最爱捧星爷的场

从这六天的票房成绩来看,杭州电影院里排名第一的是萧山德纳国际影城,总计收入294.2万元,超越了前几年的老大哥新远和百老汇。光看数字可能不觉得什么,但它比第二名,位于西溪印象城里的中影国际影城141.8万元的成绩高出了一倍多,同时还挤进了同期全国排名前十,排名第九,这也是全国前20名中唯一一家杭州影院。

取得这样亮眼的成绩和两个原因分不开,一个是萧山人的口袋鼓,德纳国际影城经理肖亚妹告诉记者,以往萧山人看电影大部分会选择去滨江,甚至过江去钱江新城看,“因为在萧山,没有一家能和市区相媲美的影院。”她说,从德纳影城去年开业以来,因为配备了和市区一样的巨幕厅、IMAX厅以及杜比音效厅,上座率一直都不错,楼下车库里停的豪车也越来越多。另一原因是萧山区的竞争少。目前,萧山区上规模的影城也就两三家,在这份春节榜单上,另一家位于萧山区的大地数字影院的成绩也不错,排名第11名。

无独有偶,在排名前十的影院中,还有两家来自余杭区的影院,其中中影国际影城杭州永旺店开业还不到四个月,但春节期间的票房已经达到了133.1万元,另一家位于临平的中影铂金影院的票房也达到了114.3万元。

究其原因,目前杭州城市发展规模扩大,交通设施逐渐完善,越来越多人选择居住在萧山、余杭,或是传统意义上市区边缘的丁桥、闲林、良渚等区域。在前十位的影院中,以往扎堆老城区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均匀的分布,说明在城市布局拓展的同时,文化娱乐设施也越来越快地同步推进。

据猫眼电影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档83%的观众从互联网上购买电影票,三四线城市占半壁江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目前中国电影不仅产量多,更重要的是观众的市场半径扩大了,原先的观影群体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现在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建设逐步完善,对于杭州这样的城市而言,未来在主城区外的影院布局将决定整个市场的半径的扩展程度。

如果把这40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分拆到每一天,会发现初一是票房收入的最高点,全市票房收入达到了972.2万元。在羊年的大年初一,这个数字只有586.3万元,随后初二到初五,票房呈现下降趋势,但到初六,票房出现反弹,仅次于初一、初二。

这种票房走向和杭州人的过年新年俗也暗自吻合。每个黄金周,杭州都会迎来大批的游客,很多本地市民会选择“让湖于游客”,出外度假。由于中国人对于除夕守岁的重视,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初二、初三出游,选择初一看电影不仅能消磨时间,还能找到社交话题,何乐而不为?初六是上班前最后一天,节前出游人群归来后,也势必会带动影院票房。

在这六天4100万元的票房中,《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这三部电影的总票房达到了3833万元,占了大头。对于杭州人来说,还是更给周星驰面子,仅《美人鱼》一部电影的春节档票房就达到了2038万元,比另外两部加起来的票房还要多。

电影院成为综合体标配

杭州会实现15分钟电影圈么?

这份春节成绩单中的前20名中,杭州最早的小厅化影院代表庆春电影大世界并没有入榜,另一家当年人气很火的翠苑电影大世界排名19,勉强挤进前20名。这或许可以用老影院的影厅设施即便经过装修提升还是不如新影院来解释,但更有说服力的原因是,目前商业形态的改变,被迫让庆春电影大世界这样相对单独的电影院陷入一个怪圈之中。

从排名前十的影院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和商业综合体共生发展,即便像奥斯卡、翠苑这样挤进前20名的老牌电影院,或是在改建的商业综合体旁边,或是有商业步行街。对于庆春电影大世界,过去位于金融街超黄金地段的优势,现在却成为周围商业形态比较单一,停车不方便等诸多劣势。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年票房高于2000万的367家高票房影院有95%位于购物中心内。

杭州现在有近百个在建或是建成的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780万平方米以上,在成功吸引到消费者之前,靠什么先来吸引商家呢?很多综合体用的就是影院这一招,市区有一家大型综合体在招商过程中遇到瓶颈,最后只好透露说某影院已经确定入驻。消息放出去没几天,就成功签约了很有名的一家连锁餐饮机构。

“以前商业综合体基本是零售业、餐饮、娱乐按60%、20%、20%的比例招商,现在比例已经变成40%、30%、30%了,影院在聚集商业人气上的能力不亚于大型超商。”一位商业地产项目招商部负责人直言,目前电影院已经成为商业综合体最有卖点的业态。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种共生关系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看电影会越来越方便,目前,杭州有81家影院,这个数字随着综合体的不断落成还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住宅密集的老城区边缘和新城区,按照目前速度发展下去,在未来两年内,将很有可能实现,出门15分钟,就能找到一家影院。

实体影院发展推动本土影视产业转型

未来,更多的杭州故事会走进杭州的电影院

2011年的杭产电影《岁岁清明》不仅是首部对白采用杭州话的电影,也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之前不被市场看好的情况下,本地影院的排片和宣传发行支持让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影视产业作为杭州文创产业的核心产业之一,近年来亮点不断凸现,目前共有6家影视企业实现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创作了《听风者》等一批精品力作,最近两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我市各有4部作品入选,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今年又有5部作品入选由中宣部、财政部评选的首届全国影视重点资助项目,占入选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几年,杭产电影越来越多,2015年在浙江省立项的杭州电影作品为53部;出品与联合出品电影上院线的共计21部,其中院线票房超过1亿的为8部,票房超过1000万的为18部,总票房突破50亿元。其中,本土电影院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2015年杭州全市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2232.14亿元,同比增长20.4%,高于全市GDP增速10.2个百分点,占GDP总值的22.2%,2016年文创产业的创新、引领将进一步增强,强化杭州市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职能。

尹鸿表示,政府的支持促进了整个电影行业从封闭到开放的变化,“比如说如果在北京改建多厅影院,政府会给一些补贴,来帮助把消费市场做大。”他表示各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地方采取了不同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当地拍电影,更重要的是鼓励当地建电影院。

华策影视集团总裁赵依芳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觉得杭州的文创环境,就像是没有雾霾的空气一样。”杭州蓬勃新建的影院和优质的文创环境让她对未来杭州电影市场的发展格外有信心,去年华策投资发行的《刺客聂隐娘》《我的少女时代》在杭州的电影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电影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涌入,另一方面则是快速增长的银幕数和上座率。2015年,全年国内新增影院1200余家,新增银幕8035块,日均增长超过22块。目前中国影院银幕总数达31627块,与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场只差约7000块。

实体影院这样蓬勃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促进了城市电影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拥有越来越多的本地银幕,不仅对本土电影上映时的排片有一定优势,同时,还会促使本土影视企业开发更符合这个城市气质的电影,或是给本地观众定制地域性强包容度高的电影,让杭州的老百姓有更多机会走进电影院,通过大银幕看到杭州故事。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资金办)

作者:记者 张磊 文 焦俊 绘图 编辑:李思源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