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蘑菇汤撂倒全家六口人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9年07月04日 10:32:29 星期四  杭州日报

梅雨季,随着雨水增多、气温升高,全省各类野生蘑菇生长、繁殖旺盛。就在六月底,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重要提醒:毒蘑菇中毒常危及生命,是造成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省已进入毒蘑菇中毒高发季节。

但“预警”还不到两天,浙江一家六口人就因为误食毒蘑菇出事了。

一碗蘑菇汤撂倒全家人

“我真是悔死了!”躺在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里,56岁的姚妈妈,一边做着血浆置换,一边抹眼泪。身体虚弱的她很后悔,因为给全家烧了一碗蘑菇汤,全家六口人全被送进医院抢救,毒蘑菇造成人体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让姚妈妈一家人面临着生命威胁。其中,姚妈妈的弟弟阿勇(化名)中毒最为严重,至今生死未卜。

6月28日清晨,在绍兴新昌,50岁的阿勇从郊外的小山上采摘了不少新鲜野蘑菇回家煮面做早饭,中午他就出现了轻微头晕、呕吐的症状,阿勇以为是天气炎热、出现中暑,并没有当回事。当晚,他还把摘来的蘑菇送到姐姐家,邀请姐姐全家一起“尝鲜”。

“我们新昌有吃野蘑菇的习惯,有些从山上采来的蘑菇,最贵可以卖到150元一斤!”姚妈妈说,她烧了一锅鲜蘑菇汤,弟弟、丈夫、儿子、儿媳和外甥,平均每人吃了三四朵,她舍不得吃,在他们吃后,才把蘑菇汤全部拌饭喝了。

6月29日凌晨4时,姚家儿子、儿媳最先出现不适,先是胃里翻江倒海,然后剧烈腹痛、上吐下泻。凌晨6时,姚妈妈和丈夫也出现相似症状。打电话一问,外甥也“中招”了!阿勇的情况更为严重,已经有些意识不清。

全家人一开始都以为是吃坏了肚子,赶往新昌县人民医院就诊。不久后,新昌当地医院怀疑是误食毒鹅膏菌中毒,但不确定。因为中毒人数较多、病情严重,新昌建议转送至浙大一院进一步治疗,浙大一院是浙江省中毒急救防治中心及浙江省中毒救治基地,对各类中毒救治有多年的专业经验。由于阿勇病情已经非常危重,不具备转院条件,当地立即对他进行了血浆置换,其他5名中毒的家庭成员被送往浙大一院。

与毒蘑菇抢时间

“这算是毒蘑菇不眠夜了。”浙大一院急诊科医生唐叶民介绍,6月30日凌晨,他接诊了这5位从新昌来的患者。急诊科主任陆远强火速联系省疾控中心专家徐小民进行鉴定,凌晨4点,血液检测的结果出来了——鹅膏毒肽中毒!凌晨5点,尿液检测的结果也出来了——确定是吃了毒鹅膏菌!

紧急检查后,5位患者肾损伤不明显,肝功能出现异常。鹅膏菌中的鹅膏毒肽易溶于水,喝了大量蘑菇汤的姚妈妈中毒情况最严重,当即被送进ICU,其他4人留在急诊室抢救,浙大一院血液净化中心团队彻夜帮助每位病患进行了血浆置换。

吃下毒鹅膏菌会有什么反应?负责给姚妈妈治疗的俞慧丽医生说,根据以往经验,患者通常要在6小时甚至24小时后,才会出现中毒的症状。中毒者会饱受腹部绞痛、呕吐以及重度脱水性腹泻的折磨。起初,很多潜伏期长的中毒者会误以为自己的症状与误食毒蘑菇无关,仅仅只是“肠胃炎”。殊不知,在此期间,毒素会偷偷地破坏中毒者的肝脏,如果没有接受及时、准确的治疗,中毒者很快就会器官衰竭、休克,最后死亡。

考虑到误食毒蘑菇的症状会在两三天内出现,目前,姚妈妈全家人尚未脱离危险。

浙大一院医生表示,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毒蘑菇的特效药,比起早期催吐、洗胃、导泻、透析减少毒素吸收、对症支持治疗,收住手、管住嘴、不采不吃才是最为正确打开方式。

这些毒蘑菇鉴别经验不靠谱

记者了解到,我省蘑菇种类较多,分布广泛。2004年到2014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显示,11年间共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576起,致3701人中毒,死亡786例,病死率为21.24%,病死率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首。

由于野生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非专业人员仅凭经验,靠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来辨识非常困难。同时老百姓对毒蘑菇的识别也存在一些误区。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罗列了这些毒蘑菇认识误区。比如,认为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有毒。事实上,我国一些剧毒蘑菇,如灰花纹鹅膏都是灰色的,裂皮鹅膏是纯白色的。

其次,蘑菇和大蒜大米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这也是误区,剧毒蘑菇与大米一起煮,大米并不变色。

另外,用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有毒,也是错误的。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与人不同,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甚至剧毒的鹅膏菌经口服喂养小白鼠,小白鼠都不会死。

浙大一院医生提醒,误食野生蘑菇中毒后千万不能大意,一定要第一时间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人进食毒蘑菇后,不会马上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能存在长短不等的潜伏期,这类患者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必须去医院寻求帮助。如果不及时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期,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者: 编辑:张泓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7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