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养生先调理肠胃 不可一素到底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3年02月28日 10:08:57 星期四  来源:西安晚报

    春节后上班,很多人开始出现各种年后综合征,失眠、肠胃不适、感冒、咽喉上火、全身酸痛、心情焦虑等。而这其中,肠胃问题是人们最大困扰,比如消化不良、肚胀恶心还有神经性厌食等。营养学家提醒大家,春节之后,都市人首先要调养肠胃,通过饮食让身体尽快恢复状态。

    节后饮食 不可一素到底

    营养专家建议,节后几天要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糕点的摄入,主食最好以谷类粗粮为主,如玉米、燕麦、小米、豆类等,同时调配深色或绿色蔬菜的比例。并且多喝粥和汤,蔬菜最好生灼,或做成蔬菜粥和汤。这样不仅能补充足够的纤维素,而且利于排毒,让紊乱的胃肠休息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全“素”的做法同样对胃肠道同样不利,不仅难以达到“休整”目的,甚至还会“雪上加霜”。

    为了平衡节日期间过多摄入的油脂,很多人在节后大量进食燕麦、玉米、芹菜、韭菜等粗纤维食品。其实,如果春节期间因大量进食油腻食物导致了胃肠不适,那么节后大量进食这些食品,则会进一步加重胃肠不适。

    燕麦等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并且含有相当数量的不可溶性粗纤维,一方面会延缓胃排空,导致腹胀、早饱、消化不良、食欲降低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影响下一餐的进食。

    其实,从节日的大鱼大肉一下改为以素为主,会造成新一轮的营养失衡,特别是动物食品里富含的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等,会因此摄入不足。因此,粗细搭配以粗为主是最佳方式。

    果蔬+喝水 与轻度运动结合

    节日饭菜油腻偏多,大部分人难免会出现脂肪摄入过高现象。利用两三天时间,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点等摄入,强迫自己多喝水,尤其是多喝白开水,可加快胃肠道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对肝脏的危害。此外,喝茶还可清除胃肠道油腻,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想调整节日失衡的消化功能,水果相当有效。橙汁、木瓜能有效地调整消化机能,建议在吃完饭1至2小时后再食用;此外,不妨买点银花、菊花,加点蜜枣煲水喝,不但香甜可口,还能平衡消化功能;多吃些苹果等也可慢慢减轻这些症状。

    对于节日之后的肠胃滞胀,可适当多吃水果、粗粮、绿色蔬菜和健胃消食片或山楂片,保证清淡的饮食。经常步行、慢跑、做体操、伸展等,做一些能使心跳加快、出汗的运动。肠胃功能较弱的人则可通过食疗来改善。

    稍作调整 让积食远离孩子

    春节各家都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和零食,平日被克制的零食开启放闸,压抑的食欲瞬间释放,孩子们是走那吃到那,结果发现节日中旺盛的食欲突然不翼而飞,节后反而厌食了什么都不想吃。专家分析说,宝宝这是积食了。

    专家表示,宝宝过节想吃就吃,暴饮暴食,饮食没有规律,难免出现积食、胃肠不适等症状,而且积食还会影响睡眠质量,出现口气等。但家长也不用太过担心,建议饮食方面稍作调整,给宝宝吃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汤、藕粉,既容易消化,又补充水分。饮食的量由少到多,少量多餐,分批吃,减轻脾胃负担,待不适症状减轻再慢慢恢复到正常饮食。同时家长可轻柔按摩宝宝腹部,增加胃肠蠕动。

    专家提醒,宝宝对饮食的自控能力较差,不爱吃的东西不碰,爱吃的又吃个不停,父母要注意正确引导,并自己率先做好榜样。

    另外,寒假因为天气寒冷,多数孩子难以遵循早睡早起的起居规律,相应地也会打乱一日三餐的进食规律;再加上春节大人忙于除旧布新置办年货,也会放松了对孩子的看护,而孩子留在家中增加了零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量;同时因为寒冷,孩子们的户外活动也会大幅度减少。几个方面的因素加起来,通常每年寒假过后,发胖的孩子都会有所增加。

    如何丢掉寒假里养起来的“膘”?专家建议,拒绝小胖墩要“三管齐下”,一是不要让孩子赖床不起,二是督促孩子多做运动,三是避免孩子暴饮暴食。

作者: 编辑:陈琳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