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活在舌尖上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4年04月25日 15:33:02 星期五  来源:城报

吃的另类功用

泡妞

祖母的家训告诉我们,通往男人的心通过胃。通往妞儿的心又何尝不要先通过胃,尤其在吃货大行其道的今天。会几手厨艺,邀请她及她闺蜜一起搞个家庭趴、整个家宴啥的,可是件倍有诚意的事儿。故意装着脸皮薄不好意思请人家打个下手,提前培养下“夫唱妇随”的赶脚,还怕她不入戏?更别提你一手好菜上桌,吃到她胃里暖暖的,直接把你变成暖手宝宝。

治百病

当然不是像张悟本老师说的那样,“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乍一看能把人吓尿,不知道是吃东西呢还是吃病。小伙伴一起吃饭图的就是个气氛,通俗点讲,哥吃的不是饭,是心情。君不见那独自一个人闷头吃饭的,肠胃大都不好?一起吃饭,各种八卦负能量话题一通海聊后,整个人都通透多了有木有?

最熟知的中国小吃

沙县小吃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即便是买房子,都得看看周边有没有沙县小吃,这个基本上算是标配,否则只能说明地处太郊区太荒凉配套都不靠谱。沙县可说是中国餐饮界的一朵奇葩,无论是奔流不息的大街,还是人迹罕至的小巷,你都能闻到那一抹熟悉的沙县炒粉干、卤鸭头的味道。平民的价格贴心的服务,对穷苦吊丝来说几乎就成了舌尖上的乡愁。

“兰州烧饼”

对,不是兰州拉面,是兰州烧饼。随着网络社交的兴起,兰州烧饼一时火遍全国,与“去年买了个表”一样隐晦,但令兰州老乡遗憾的是,多数小伙伴只知其二不知其一,光知道在论坛上用其来骂人泄愤,却不知道这家乡的烧饼何等滋味。其实,兰州烧饼即白面大饼,在兰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是西北人的主食之一。据史书考证,汉代班超时就从西域传过来了。可别喝完奶就忘了娘呀。

臭豆腐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臭豆腐。都说臭豆腐闻着臭,吃起来香。追清宫戏的同学们得注意,万一哪天导演让皇后格格们吃口臭豆腐,可别说是穿帮,让人觉着没文化。臭豆腐早就是流行小吃了。据说,当年慈禧老佛爷就相当好这口,还送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御青方。咋一听还以为是个漂亮姑凉。可见,在吃这回事上,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周作人常常挂念故乡的野菜,叶圣陶也不舍家乡的藕和莼菜,汪曾祺对西南联大时期的美食念念不忘,老舍先生对北京的豆汁儿更是推崇备至,能喝得下豆汁儿的才是亲老乡。

家乡不只是靠乡音来辨认,更活在自己的舌尖上。

一方水土养一方吃货

神州大地最不缺的就是吃货,用汪曾祺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是吃。吃在哪儿,吃啥长大,几乎可以影响小伙伴终生的性格禀赋。涮火锅的和吃小葱蘸酱的骨骼长相都不一样,差异不是十二星座这样的星相说可以总结的。在中国,大可以弄个十二道食谱看性格之类的,喜欢吃同样食物的人,显然更有资格被划入同一个群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吃货。

众多吃货们在背井离乡后,总会对家乡的美食念念不忘,跟对自个儿麻麻的感情一样一样的,比如一道炸酱面、一碗米粉、一罐老干妈,都能成为一个游子千里万里之遥的长相思。说得酸萝卜一点,家乡就是那个长在舌尖上、长在味蕾上的地方。我们常常通过舌尖来辨认故乡。周作人蜀黍常常挂念故乡的野菜,叶圣陶爷爷也不舍家乡的藕和莼菜,汪曾祺对西南联大时期的美食念念不忘,老舍先生对北京的豆汁儿更是推崇备至,能喝得下豆汁儿的才是亲老乡。就连他老伴最后也凭借这一招来辨认老舍粉丝的忠诚度了。能不能是兄弟、是同党、是好基友,全看你吃什么。比如《舌尖2》华侨归国第一件事就是吃家乡菜,比如,留学生看《舌尖上的中国》是最痛苦的幸福,吃不到只能啃啃老干妈,边看边流口水。

北京人爱喝豆汁儿,山东人爱吃大饼,广东人爱吃虾饺,山西人无醋不下饭……对于漂泊异乡的吃货们来说,哪里有舌尖的快感,哪里就是第二个家乡。吃不惯当地美食的人,才是真正失去故乡的人,才是需要寻根的一群人。家乡不只是靠乡音来辨认,更活在自己的舌尖上。“我循着你的味道而来,你的味道就是乡愁的味道。”

最中国式吃法

拼桌吃饭

不必说生日趴结婚满月趴啥的三姑六婆凑齐就一顿饕餮盛宴,单是工作日的饭点,小伙伴就三五成群走起。君不见“白鹿”门口的长长队伍排到让人绝望,“外婆家”的号子也可绕杭州几圈,清一色是来拼餐的主儿。同事、好友间的拼桌最为普遍,一个人吃快餐不如几个人吃炒菜,对吃货来说可谓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筷子文化

外国人要融入中国,学汉语还在其次,不会用筷子估计得饿死。筷子夹菜,不像西方吃饭刀是刀,叉是叉,各种盘子各种碟子,菜肴不丰富吃起饭来却跟打仗一样。中国的吃很简单,就一双筷子,中国人呼朋引伴来吃饭,最给力最有诚意的一句话“不过是添双筷子的事儿”,满桌子的佳肴,全靠两根细棒送到嘴里。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筷子不仅是吃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思维。

 

作者:胡斌 编辑:李丹丹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4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