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戏剧,在争论声中前行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3年11月29日 09:01:06 星期五  来源:杭州日报

    繁华过后,第十二届浙江省戏剧节一曲终了。回首本届戏剧节,不但台上的戏演得如火如荼,台下的戏剧评论也进行得热火朝天。

    在戏剧节期间,省文化厅专门邀请了一些戏剧专家、学者坐在一起聊戏,进行了多场畅所欲言的座谈。杭州市文广新局也组织了一支文艺评论队伍,对戏剧节上的杭州剧目进行重点关注和探讨。

    在这些座谈和研讨中,记者听到了许多不同声音和观点,这些声音有的琴瑟和鸣,更多的是火花四溅的争论。

    关于戏剧保护

    抢救VS自然淘汰

    本届戏剧节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些久违了的地方戏剧的身影。像杭剧,已经阔别省戏剧节的舞台20年了,今年却有2台杭剧报名,最后杭剧古装戏《龙凤锁》进入了决赛;还有新昌调腔,也是暌违已久,今年有新编调腔戏《甄清官》入围。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时代发展,戏剧,尤其是戏曲的生态环境正在衰退,一些濒危戏曲剧种正面临后继乏人、观众流失、剧种消亡的困境。要不要全方位地大力保护?怎样去保护?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戏曲艺术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好比是一个文化湿地,看起来不起眼,如果没有,却会影响到文化生态。”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薛亮认为,中国要想成为文化强国,必须要有承载着自己文化基因的业态,戏曲无疑是符合这个标准的。我们很多的文学、音乐、表演、服装等艺术的母体都来自戏曲。

    薛亮说,浙江有156个剧种列入非遗名录,但是,真正能上台演的地方剧种只有12个,其中,湖剧和睳剧现在已经没有剧团,只有几个老戏人在传承,估计过个几年,就完全从舞台上消失了。他呼吁地方政府重视当地地方剧种的建设和保护,尤其是要抢救那些濒危剧种,恢复剧团建制,培育剧种的接班人。

    然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虽然要保护传统剧种,但不能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戏是要活在舞台上的,要活在观众的掌声里的。如果戏没人看了,没有观众喜欢了,即使花大量资金将它们恢复,也只能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回忆,那它还是戏剧吗?”与其花大力气抢救濒危戏种,不如任其自然淘汰,适者生存,说不定更能激发中国戏剧的活力,让一些观众真正喜欢的剧种能发扬光大。

    关于戏剧创新

    缓步前行VS大刀阔斧

    戏剧节是一个五彩十色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风格迥异,创作理念大相径庭的作品同台争辉。因为有了差异,所以有了争议。

    要创新,几乎是戏剧界的共识,然而,朝哪个方向创新,步子迈多大,业内人士却一直争论不休。

    浙江小百花越剧的《江南好人》和宁波甬剧团的《安娣》在本届戏剧节上比较显眼,是大刀阔斧的戏曲创新派,作品都改编自西方名剧,导演郭小男和王晓鹰都是搞话剧出身的知名导演。因为这两部戏,“中国戏曲的话剧化倾向”便成了一个讨论得很热烈的议题。

    有叫好声:“非戏曲出身的导演来导戏曲,这本来就是戏曲创新需要。戏剧生态需要多元化。”支持者认为,不同种类的戏剧是有共通之处的,舞台的表现手法是可以嫁接。在目前的情境下,话剧和音乐剧无疑比传统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向话剧学习,无疑更有利于培育年轻观众,能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中国戏剧才有未来。

    自然也有质疑声。“如果不是因为唱腔,这就是话剧,中国传统戏曲的韵味在这样的作品中还剩多少呢?”中国戏剧要发展,不能丢掉本体的东西,不能丢掉艺术个性,不然,就只是“披着中国戏剧壳的另类西方舞台剧”而已。如果创作者本身传统戏曲的功底并不扎实,便急躁地借鉴其他舞台样式,不是科学创作的路子,而其所谓的“创新”也只是形式上的创新,而非主体上的创新。

    此外,地方剧种是“固守本土”,还是“开疆拓土”,也成为一个话题。有专家就指出瓯剧《东瓯王》唱词中,原先瓯剧中大量出现的温州方言少了,更多地用普通话代替,这削减了剧种原有的味道。但马上有人反驳,大量难懂的方言不利于温州以外的观众理解剧情,这样的改进,是可取的,有可能给瓯剧带来更多的观众。

    关于戏剧市场

    大制作VS小成本

    “近些年来,我们实现了戏剧创作上的繁荣,然而,还没有实现市场的繁荣。”省文化厅的一位官员说,虽然每年都有很多新戏,但是戏剧观众还在流失,我们很努力地将戏剧推向市场,效果却不理想。

    本届戏剧节上,明显扬起了“市场”的旗帜,采用了更加市场化的方法操办戏剧节。据有关人士透露,以往戏剧节的门票收入大约只有4万元,而这一届,通过市场运作,票房超过50万元。

    可以说,“走市场”是剧团普遍比较头疼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他们在创作剧目时,也动了许多脑筋。有些剧,借用高科技技术,打造出更绚丽壮观的舞台效果。但是,这就意味着制作成本的增加。用“大制作”吸引观众,还是走“小成本”道路,也是本届戏剧节上广受讨论的话题。

    某次座谈会上,一位杭州本土的老剧作家将高投入的“大制作”指为“舞台的贵族化,奢靡风”。他认为,豪华之风,是戏剧的死敌。投入动不动就要数百万元,能收回成本吗?戏剧一定要从戏剧本身的故事和表演吸引观众,这样才是真本事。有些戏,舞台上没有多少人,排场也不大,但照样精致,照样能成为精品。

    “艺术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不能一概而论。”马上有针锋相对的声音响起。另一位专家指出,豪华,也有豪华的魅力。经验告我们,观众都说好的戏,舞台上一定是美的,舞台上美一定是要花钱的。现在有一种现象,大制作的戏一出来,大家觉得好,但是一听说很费钱,就都不要了,这样也不好。“就像好莱坞大片,成本低又好看的作品毕竟是少数,高票房的片子绝大多数还是与投入成正比的。”

    微议

    观点需要实践

    这些观点孰是孰非,目前很难判定,需要时间,也需要实践。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不同的声音反映了浙江戏剧发展中的现象和面临的问题,也反映了浙江戏剧界人士对当下境遇和未来发展之路的思考。

    百家争鸣,何尝不是浙江戏剧活力的迸发和体现呢?

    我相信这些不同的声音,这些多元化、多角度的思考,会推动浙江戏剧向着更繁荣的方向前行。

作者:姜雄 编辑:吴燕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