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鬼市”淘宝人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9年10月21日 11:15:30 星期一  都市快报

杭州中心城区的凤起路,宋大雍走过不知几百几千遍。

打小生活在这里,这条路的典故,他了如指掌:路很长,越中山北路,跨中河过石板巷,横穿刀茅巷,横贯杭州市区密集与富庶之地。

今年,杭城某大型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收官,数以千计的民间收藏品成交,总成交额超10亿元,总成交率超过八成。

这座城市,充满着与文化有关的财富故事。

57岁的宋大雍,既是其中的见证人,也曾亲历过。如今,他是浙江省收藏协会的常务副会长。

“盛世玩收藏。”宋大雍看惯了这行,有人淡泊名利只是潜心研究,有人一夜暴富后咸鱼翻身,有人像坐过山车攀顶又跌落……

宋大雍是杭州第一批的“鬼市”淘宝人,他说,杭州人的淘宝史就像脚下的凤起路一样,漫长又精彩。记者 程潇龙 文/摄

北有潘家园 南有二百大

到一个城市,有两个地方一般是必去的。

一个是博物馆,一个是古玩市场。

杭州有哪些古玩市场?

规模较大的,主要有4个,最老牌的是“二百大”,风雨20多年屹立不倒。

它是收藏圈里“北有潘家园,南有二百大”的标杆传奇。

这个地方,我逛过,在湖墅南路上,有点像北京的潘家园,以“地摊”取胜。

双休日这里有早市,天蒙蒙亮,玩家们扛着大大小小的包裹,潮水般涌进场。

大清早,这里人满为患,不大的停车场里,满是车。

广场地摊上,早早摆满了蜜蜡、玛瑙、金币、珠串、首饰、珊瑚、银币、印章……各色玩意琳琅满目。

赶早淘宝的人一拨接一拨涌来,摩肩接踵,停停逛逛。

那个拥挤热闹,丝毫不输北京潘家园,有人开玩笑说:“朋友,要横着走,知道吗?”

另外,杭州还有岳王路花鸟市场、城站火车站白马收藏品市场和吴山通宝城。

对于岳王路花鸟市场,不少老杭州人蛮有感情的,现在它叫杭州古玩城。

这里是杭州花鸟市场和古玩市场的发源地,很多杭州人在小时候,养条小金鱼什么的,都会到这里来。

现在花鸟市场早拆掉了,岳王路也改造过了。

但每到周末,这里依旧热闹,聚满了各色生意人和逛惯了岳王路的老杭州人。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向来是艺术重镇。

风雅的杭州人,历来也喜欢淘宝。

这些年,看看杭州这些古玩市场的火热程度就知道了。

在浙江省收藏协会,会员数量已多达3000多人。圈内人说,整个浙江,玩古玩的人数以万计。

柳浪闻莺的石头帮

回龙庙里的古董客

杭州人的淘宝历史,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那时的凤起路,是另一幅景象。

挑着担子的木匠,走街串巷,“箍桶噢箍桶噢”,他们从浙西老家出发,沿钱塘江边来杭州。还有“磨剪刀”“戗菜刀”的吆喝,尾音故意拉得很长。

离着凤起路一两百米远,是新桥弄,杭州当时最宽的一条弄堂:100多米长,6米宽,地势中间高两头低,好像一个元宝。

宋大雍的家就在这里,是一幢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砖木结构老房子。

沿街人家和他家一样,户户前店后居,再后一方小天井,和当下河坊街房子格局很相似。

家家堂前摆一张八仙桌,左右两把椅子,背后条案上,摆上座钟和帽筒,筒里再插一根鸡毛掸子。

弄尾有杭州城里今存唯一的单孔石拱桥。

桥下,来自嘉兴、湖州的农家人,划船摇橹而过,吆喝着满船舱的冬瓜。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杭州景象。

宋大雍当时还是个20岁出头的毛小伙,最喜欢逛西湖的柳浪闻莺。

晨钟暮鼓时分,这里常会有三五成群的神秘人,怀揣的美玉莹白如雪,杭州人叫他们“石头帮”。

听老人说美玉吉祥,他爱上玉器,开始玩起收藏。

那时,国家对文物市场管控极严,藏友们交流多是半地下半公开。

当年杭城收藏界最神秘的地方,是东城十景之一的回龙庙。

一幢老房子里开了一家茶店,十几张简陋的方桌子,来交易的熟客都有固定座位。

来的人个个深藏不露,只有在熟面孔面前,才会小心翼翼亮出怀里的宝贝。

茶店里的交易,是不足对外人道的,这里不欢迎生面孔。

几番茶喝下来,宋大雍拜了两个师父,都是茶店里的资深老玩家。

师父逢人就介绍爱徒,有了这层关系,再后来的交易,他就顺畅多了。

第一批“淘宝”人 “跑地皮”捡漏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凤起路还不是一条大路,只是几条东西走向的小巷。

西段旧称铜元路,宋时,是皇帝祭祀往返的必经之路。清雍正时,这里开设了宝浙钱局,铸造铜元,所以叫铜元路。

1993年,因城市发展需要,杭州市政府全面改造凤起路,拆迁民房,拓宽西端,向东端延伸。

改造时,杭州的历史全被发掘出来了:出土了大规模的老瓷片,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都有。

那时每日的游街穿巷,是宋大雍的必修功课,那些待拆迁的老房子里,深藏着古董老物件。

和拆迁户讨价还价,就能把宝贝搬回家。这种寻宝模式,杭州收藏界叫“跑地皮”。

当年,宋大雍算是杭州城第一批“淘宝”人。

为淘到宝贝,大家甚至不惜成本长年北上南下。

那年,宋大雍坐了几天几夜绿皮车赶到北京城,从来自山西大同的一个神秘男子手里,买到了一件宝贝:黄花梨的大笔筒。

皮壳包浆几乎完美,是明末清初的宝贝。笔筒由整段黄花梨雕成,直径23厘米,和花盆一般大小。“在杭州城收藏界,我再也没见过比这更大的老笔筒了。”

受父亲宋大雍耳濡目染,他的儿子宋十驾从小也喜欢“跑地皮”。

他喜欢往凤起路那片废墟跑,这里常能挖出闪亮的老瓷片。

捡到了,他赶紧跑回家交给父亲,又激动又兴奋,“我发财了,我发财了。”

那个时候,“跑地皮”收宝贝的人其实很少,浙江省收藏协会办公室副主任阮利章,也是其中之一。

他的家乡在余姚朗霞,跨过今天的329国道就是慈溪周巷。当时他和宋大雍一样,也还是个毛头小伙。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并没有古玩市场,但老物件私下交易已蔚然成风。

跟着隔壁的老沈大哥,阮利章也开始了“跑地皮”。

作者: 编辑:张泓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