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年夜饭变成年夜“烦”
Fashion.hangzhou.com.cn  2022年01月18日 11:24:11 星期二  每日商报

过年,在每个人心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年夜饭更是一份执着的情怀,吃的不仅仅是美食,是温情,更是团圆、幸福、开心与温暖。

近期,年夜饭也进入预订高峰,许多人都选择订酒店的年夜饭。然而,由此引发的消费投诉也不少,为了让年夜“饭”避免变成年夜“烦”,杭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最近对外发布了《年夜饭消费热点评析》。

“疫情防控不能正常履行餐饮合同” 属于不可抗力吗?

现象:

消费者投诉,称其在某酒店预订了价值888元的年夜饭套餐,因疫情原因困在外地,不能享用,于1月8日向酒店提出退订退款,酒店表示可以退订但需收违约金。

经消保委“在线调解”,本着兼顾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经营者正常利益的原则,经过协调核实,消费者情况属实,最终酒店同意全额退款。

根据《合同法》第94条第1款、第117条、《民法总则》第180条的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可以解除合同,不承担民事责任。故消费者可以不可抗力为由有权要求酒店全额退款。

消费评析:

作为老百姓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团团圆圆吃上一顿舒心的年夜饭是许多人的期待。如果吃成了年夜“烦”,无疑令人感到糟心。

消费者预订年夜饭或在外就餐,应选择食品安全有保障的餐饮企业。签订书面合同时,在合同中更要特别注明预付款项是“定金”还是“订金”。(根据《民法典》,“订金”只具备预订款性质,若一方违约,另一方可按事先约定的实际损失索赔。“定金”则具备双向担保性质,若消费者违约,无权请求返还定金;若商家违约,应当双倍返还定金。)此外,还应明确消费细节,对菜品名称、价格收费标准和服务内容做到了然于心。

“宅经济”下预制菜被端上餐桌

你会尝试这种年夜饭新选项吗?

现象:

伴随消费升级趋势、“宅经济”走热等因素叠加影响,近年来,只需简单烹调或直接开封食用的预制菜逐渐被端上百姓家的餐桌。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1年4月28日,我国在业存续的预制菜相关企业共有7.19万家。仅2020年就新注册1.25万家,同比增长9%。

据央广网消息,2021年12月28日,盒马年菜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年轻消费群体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更高,有82%的30-35岁受访者对“年菜套餐”有一定认知,其中有65%的受访者愿意尝试购买预制年菜。在顾虑方面,有55%的受访者最大的顾虑就是“食材不新鲜,添加剂、防腐剂太多”,此外还有25%的受访者认为“本地化产品不多,缺乏地方特色菜”;还有部分受访者则担心“图文不符”,卖家秀和买家秀之间差距过大。

消费评析:

预制菜虽好,但把好安全关是家庭厨房的重中之重。一是,电商平台中上架的预制菜大多以“重口味菜品”为主,消费者需提升识别和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仔细辨别食材新鲜度与安全卫生情况。

二是,有别于西餐,现阶段预制菜工艺难以完全复现中式餐饮菜品的独特风味,消费者应对此调整消费心理预期。

三是,预制菜对生产商家、电商平台的仓储物流体系及冷链运输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最后一公里”配送是否顺畅、及时也影响消费满意度。

四是,消费者在收到预制菜后,应及时查看食用方式、储存要求、保质日期等信息,注意区分冷冻、冷藏等。

2021数据显示除夕外卖订单量增长显著

预计运力紧张下“配送不及时”等问题突出

现象:

根据美团外卖2021年2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11日当天(鼠年除夕),全国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70%,其中品牌餐饮商家外卖销量同比增长82%。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五个城市的外卖订单量最高,而在菜品选择上,小龙虾、饺子、宫保鸡丁、臭鳜鱼、红烧肘子成为热销前五位的菜品。

此外,数据显示,单人餐成为除夕的消费热点。当日,“1人食”订单量比上一年同期增长66%。外卖品类数量也有明显提升,以北京为例,除夕外卖品类数量高达10万多种,同比增长74%。

消费评析:

新春佳节期间,不少消费者选择“宅家”开启假期模式。从以往情况看,春节前后,外卖平台的整体配送运力往往处于低谷。叠加各地气温骤降、雨雪天气增多等情况,预计春节期间,居住于较高人口密集度地区的消费者可能面临“配送不及时、等待时间长”“存货不足、商品数量更新不及时”等外卖服务问题。

作者: 编辑:张泓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