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圆月上树梢。一边,雷峰塔灯光亮起,照见一角湖山。此情此景,正是文人骚客们最爱的中秋夜。 王冬龄写下“湖月谐美”,这是杭州人幸福的写照;黄玉郎画了一幅嫦娥,他想让嫦娥也来看看这人间美景;来自台湾的著名禅学家、音乐评论家林谷芳说这样过中秋节,是“不可思议的因缘”。 昨晚,由杭州市政府、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天涯共此时”2011首届中华中秋文化节开幕式暨杭州中秋雅集,在唐云艺术馆举办。众多文化名家赏月、拜月、对月当歌,一起体验感受杭州、西湖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王晓棠、陈祖芬、王晓鹰、王冬龄、吴山明、何水法、麦家、黄玉郎、赵志刚、林谷方、朱炳仁、蔡大生……其中既有杭州本土的文化名家,也有杭州的文化顾问,还有慕名而来的。 这一夜,他们心中怕是都有“邀明月”的想法吧。不仅因为眼见的如画如诗,也不仅因为这些都曾入画入诗,更因为这湖、这城,风雅依旧。 赵志刚 停不下来的新杭州人 赵志刚来杭州才一年多,却在西湖边过了两次中秋节。 去年中秋,他和未婚妻陈湜在玛瑙寺里唱《月照西厢》,今年中秋,他和妻子陈湜唱《静夜思》。 他说好有缘,两个中秋都有空。心里却想着下一年要为这一夜准备个什么节目。 赵志刚很忙,他的新戏《山水黄公望》刚刚在台湾巡演结束——“赵氏工坊”落户杭州算起来才9个月,已经推出了两部大戏,这样的创作速度有点快。其实他没有任何压力,所有人都对他说,按自己的兴趣慢慢做创作,可是在杭州,创作的心“停不下来”。 “这里的环境太适合创作了。”赵志刚说的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杭州有那么好的文化平台,对于艺术家有很大的空间;这里的观众和市场又给了越剧那么大的一个舞台;在这里,还会遇到那么多不同门类的文化人,聊聊天,搞不好就多了个创作的由头。 赵志刚透露他的新戏已经在筹备中,明年四五月份也许就能和观众见面。明年上半年,他还准备推出一台“粮仓”版的越剧。肯定会更忙,但是他“享受这样的状态”。 王晓棠 藏不住乡思 “我乘风而回家门口只为你一声呼唤虽唤得轻柔却重击我心头杭州西湖中秋……” 老杭州王晓棠在昨夜的晚会上即兴创作了一段文字。虽然已是77岁高龄,可她的记忆力依然不亚于年轻人,晚会结束,她还能一字不拉地将这段文字背出。 1952年,王晓棠就离开了杭州,但她依然关心杭州,对杭州近些年的发展也很了解。她说杭州其实正合了当年梁思成的想法,在发展中没有丢下中华民族的特点。“就像这次聚会,我们坐在这里,想象,陶冶,其实也因为这座城市文化的根。” 这个中秋夜,王晓棠想起了很多,“我不能不叹服世界文化遗产西湖的巨大名头”;“我羡慕家在幸福杭城居住的家人和好友,我赞叹西湖文化节用润物细无声的陶冶印染了中华儿女之风骨”。她还想起了年少时,在西湖上泛舟赏月的中秋夜,“这情怀延绵至今,恰似遮不住的青山盈盈,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王晓棠藏不住她的乡思:因为这里风景依旧,因为这里是个文化的天堂。 王晓鹰 杭州有文化的品质 意大利女高音歌手乔吉亚演唱的《LOVE WILL WIN》,让晚会除去风雅之外,又有了些东西合璧的味道。这是她第一次知道中秋节,可她硬是学会了一句中文:“我很荣幸为大家演唱。” 而香港人黄玉郎却是第一次过这样的中秋节:“香港哪有这样过中秋的。杭州确实有文雅之风。”落户杭州刚刚四个月的黄玉郎对杭州文化艺术氛围很是满意。他现在正在研究西湖的历史传说,他的新作品肯定就与西湖有关——“也许还会多点柔美的东西。”这位以热血画风闻名的漫画家说,在杭州艺术创作没那么束缚,他准备尝试不同的风格,画出更有趣的作品。 国话副院长王晓鹰也对这样的中秋夜喜欢极了,一有空,他就尝试用手机拍月亮。他要发到微博上去,让更多人知道西湖边有这样一夜。他参与创作的杭州原创大型音乐剧《断桥》在后天就要在杭州首演,因为这出戏,对杭州的文化氛围了解更深:“这里有底蕴,又有文化的品质。”他透露了一个还未公布的消息,他也将被杭州邀请成为文化顾问。“其实顾问不顾问无所谓,我挺想为杭州创作出一些好戏。因为这座城市可以培养出一个有品质的舞台剧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