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休闲时尚 > 热点资讯
杭州市中心这条河,又翻红了!当年可太厉害了...
发布时间:2024-01-02 21:43:17

中午吃完饭,81岁的何水庆又习惯性地踱步到上塘河边,完成他的日常散步路线。从皋亭坝公园走到欢喜永宁桥,再慢慢折回,全程刚好1小时。

“现在老了,得慢慢走,小时候都是直接跑过去的。”踏上河边的游步道,何水庆咧嘴一笑。他就出生在皋亭坝附近的村子里,生于斯长于斯,一直生活到现在。

对于眼前这条上塘河,何水庆实在不能再熟悉了。从当年的漕运要道,到现在的“如梦上塘”,他都是见证者。作为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细数这条千年古河的故事,很是精彩。

当年的“黄金航道”

滋养两岸人家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开凿古水道,上塘古运河应运而生,又称“秦河”。曾经的陵水道,经过拓宽与疏浚,逐渐成为运输要道,直至元末仍是大运河进入杭州城的唯一通道。即便后来运河改道,上塘河也承载了相当重要的运输功能。

这条全长40多公里的河道,自施家桥起一路向东北方向延伸,流入嘉兴海宁境内,最后至盐官汇入钱塘江。在当时,这绝对是一条“黄金物流航道”,舟楫相连,终日不绝,其繁忙程度,犹如今日之上塘高架。元朝时马克·波罗从海宁来杭州,走的就是上塘河。

20世纪40年代末,刚记事那会儿,何水庆对上塘河的印象便是“热闹”。河上每天船来船往,商贾吆喝声不断,看纤夫拉绳也是一景。船上运的,除了大宗物件,也不乏粮食、丝绸、布匹。岸边人一招手,船便停下了,价格谈妥就完成交易。

那会儿,附近一带村民大都以种田为生,也借着上塘河把作物运向外地,“我们这边很多人种荸荠,等长成熟了就用船运到海宁那边去卖”。而大伙种田的肥料,则是从施家桥一带运来,也是走的上塘河水路。

一桥一坝

勾勒出千年古河全貌

除了滋养两岸村民,上塘河流淌千年,还形成了独特的“桥坝文化”。桥沟通两岸,坝开闸泄洪。在众多桥坝中,欢喜永宁桥和皋亭坝,最具代表性。一桥一坝,便可勾勒出整个上塘河风貌。

先说欢喜永宁桥。此桥为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横跨上塘河,连通东新路与沈半路,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迄今已逾250年历史。2013年,欢喜永宁桥作为大运河组成部分,被列入“申遗”范畴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17年夏天,杭城连日暴雨,曾导致欢喜永宁桥部分桥面松动坍塌,当时文保部门迅速开展桥梁修复工作,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历经1年时间使得古桥恢复如初。在修复过程中,“蛙人”在打捞坠入河底的古桥构件时,还意外发现两只桥梁初建时的石狮子,如今它们也矗立桥上。

皋亭坝则位于上塘河西岸,西临沈半路,是古时船只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著名的“皋亭积雪”胜景,也源于此处。何水庆还记得,幼时村里流行着一句话,“游过三十六码头,难过皋亭善贤头”。

此话的来头,是因为上塘河与各支流汇合时有一定的高度差,船只行至此处,必须借由人力牵引才能平稳过渡,而皋亭坝、善贤坝恰是难度最大的两处。若是碰到大型船只,有时得出动近20个精壮工人才能拉起来。

“如梦上塘”再现昔日繁华

综治之下,实现“完美升级”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两岸的变迁也在悄然发生。后来,随着公路、铁路慢慢建起,水运的比重逐渐降低,上塘河的往来商船开始减少。到了这几年,随着古运河景区建起,以及水域综合治理、绿道提升改造的完成,上塘河又以崭新的面貌实现“华丽升级”。

2021年,大型实景演出《如梦上塘》正式亮相,很快成为大家争相打卡的热门项目。作为首台江南古运河文化实景演出,《如梦上塘》从上塘河皋亭坝码头启程,行至姚家坝河后返回,在约一小时的时间里,演出以“行进式表演、沉浸式观演”的方式呈现上塘河“七运十三景”,以秦、隋、唐、宋等多位历史人物为线索,再现千年古运河昔日繁华。

家门口有这样美轮美奂的演出,何水庆自然也早就去看了。“人在船中坐,船在画中游”的体验,让他连呼精彩。

同样让他惊喜的,还有古河的水质,以及家门口的绿道。

近些年,属地部门围绕“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重点工作,多次疏浚,投放鱼苗,大大改善了上塘河的水环境。“我每天都要去散步,现在的河水明显更清澈了。”对此,何水庆很有发言权。

另外,今年上塘河(西联桥至沈塘湾桥)绿道提升改造项目也顺利通过验收,包括绿廊、慢行系统、交通衔接设施等都完成了优化。提升改造后,上塘河两岸变化很大。比如在城北体育公园段,就有一条用MC材质打造的环形跑道,相比传统的塑胶跑道更柔软、环保,且不易积水,和亚运氛围相得益彰。

如果说当年的上塘河,更多承载的是大伙的生计,那现在的它无疑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这条全程见证杭州发展与变迁的古老河道,继续闪耀着它的独特光芒。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谢珂 林观恒   编辑:钟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