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休闲时尚 > 热点资讯
富阳元书纸传承人朱起杨——竹子七十二变 做出千年名纸
发布时间:2024-09-18 10:55:27

朱起杨很忙。忙着砍竹、煮料,忙着抄纸、烘纸,还忙着讲课、带教……杭州亚运会之后,慕名前来探访的人越来越多。

今年32岁的朱起杨,是杭州市富阳区逸古斋元书纸第十四代传承人。

去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闭幕式上,逸古斋提供的富阳竹纸,成为各国领导人和嘉宾桌前那本线装节目单的内页用纸。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正是朱起杨。

“富阳竹纸制作始于唐,兴于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时至今日,节目单末页专门介绍富阳竹纸的文字,朱起杨仍能背出来。

手工造纸,已融入朱起杨的血脉中。

唤醒血脉中的记忆

逸古斋位于富阳区大源镇大同村。这是富春江畔山谷间的一座小村庄,四周山峦叠翠。朱家世世代代居住于此,朱起杨在这里长大,而今也在这里生活。

一米七左右的个头,戴一顶草帽,穿一件灰色T恤、一条沾染白色污渍的裤子,脚踏一双长筒雨鞋,前来迎接我们的朱起杨看起来像是正在劳作的粉刷匠。他戴一副眼镜,脸上的书生气与其穿搭略显违和。他领着我们,在村间小道弯弯绕绕,转身折入一处古色古香的庭院,逸古斋到了。

这里面积不大。正厅上方,挂着“逸古斋”三个大字。牌匾下,一刀刀泛黄的成品纸摞在一张长方桌上。“这就是元书纸。”朱起杨介绍。元书纸是竹纸的一种,着墨不晕不渗、有竹子的清香、耐贮藏且不易招虫蛀。因古时皇帝元日庙祭用以书写祭文,故称元书纸。元书纸是富阳传统手工造纸的代表,生产历史悠久,北宋真宗时就被选作御用文书纸。

朱起杨家世代造纸,他的父亲是富阳竹纸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朱中华。

朱起杨大学读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建筑业,原本未将自己的人生与造纸联系在一起。

转折出现在2016年底。彼时,由于朱中华多年坚守匠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选择在逸古斋设立富阳竹纸研发基地,致力于历史名纸工艺应用发展、中国竹纸工艺借鉴等研究。这让朱中华愈发意识到,这一传统行当里,有知识的年轻人不能缺位。于是,他向刚毕业不久的儿子发出了邀请。

这唤醒了朱起杨血脉中的记忆。没多犹豫,2017年春节后,24岁的朱起杨辞职返乡,跟着父亲和村里的老师傅,开始学习手工造纸技术。

环环相扣,快不得也慢不得

一张元书纸的诞生,要历经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等一系列工艺。朱起杨几乎整天忙于造纸,但他乐在其中。

逸古斋正厅的墙面上,挂着15张关于元书纸工艺流程的图片,“这只是部分关键工序。”朱起杨介绍,根据《天工开物》的记载,造纸有七十二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这样做出来的纸才是安全的,可以保存千年。”

朱起杨牢记着父亲常说的话:“七十二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切不可一味追求速度。”

“快不得,但也慢不得,所有时间都卡得牢牢的。”朱起杨告诉我们,比如,品质上佳的一级元书纸原料,需采自小满节气前后5天内还包着笋壳的新竹。“过了这个节点,竹子的枝条上长了嫩叶,就很难造出好纸了。”

“相应的季节处理相应的工序,四季不停歇。”朱起杨说,做出一张纸,要花费近一年的时间,每一道工序都有极高的要求。

跟着朱起杨,我们来到原材料处理区,这里角角落落都沾上了白色的石灰渍。

朱起杨径直走到一方浆料宕边:“里面是按比例调好的石灰浆,用它来中和竹子中的酸性物质,从而达到更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杀青。”

他一边说着,一边抄起墙角的木耙搅拌石灰浆,随后将一旁成捆的竹料扔进池中,另用一把二齿耙来回搅动,确保每一根竹料都沾满石灰浆。然后,他把热气腾腾的一捆捆竹料捞起,再一捆捆整齐地摞在墙角。“别看我个子小,力气还可以吧?”他打趣道,“这一捆差不多有三四十斤。”一捆接一捆捞起竹料,朱起杨基本不带喘气。“都是练出来的。刚开始学造纸,体力是最大的挑战。”说着,朱起杨摊开了手掌。我们发现,他的手上满是老茧。

其实,手工造纸,从第一步砍竹开始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要寻找肉质厚实、竹白霜较多的优质竹子,还要将其砍伐后运送到处理区。削青,则是个考验技术的体力活,“要保证削干净,又不能削太多浪费了。”朱起杨说,最初他干半小时就累得不行,现在干个半天不成问题。

刚才整齐地摞在墙角的竹料,至少要堆放一个月。再经过蒸煮、洗料、发酵等工序,又需一至两个月。而后经过压榨去水、舂料等工序才能制成纸浆,最后抄纸、晒纸成为成品纸。“一般入冬后气温较低时,水的密度较高,微生物活性较弱,抄出来的纸更紧密、稳定性更好。”朱起杨告诉我们。

“他肯吃苦、爱钻研,基础工序都已经熟练掌握,甚至超越了我。”说起儿子这些年的成长,朱中华言语里既心疼又欣慰。

赏《富春山居图》,别人看画他看纸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被需要的价值。”这几年,朱起杨一直高强度工作,有时感觉累,离开的想法也会冒头。但更多时候,他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推着他一刻不停歇地往前跑,“太多事等着我去做。”

富阳是《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和实景地,父子俩曾特地去看过真迹。人们赏画,他们看纸——这张画纸质量绝佳,几百年后依然精美地承载着黄公望老先生细腻的笔墨。“名画需要好的纸来承载,我们做纸,也是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保护。机器造纸虽然效率高,但无法复制手工造纸的独特质感和文化韵味。”朱起杨说。

除了元书纸,朱起杨还在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希望恢复更多经典的历史名纸。这几年,他和中科大手工纸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合作,成功复原了失传已久的乌金纸。

乌金纸过去主要用于制作金、银、铝箔时的垫铺,或是裱褙、包装。在传统的金箔制作工艺中,金片正是夹在一片片乌金纸之间,经由千百万次锤打后才逐渐延展成金箔。这就要求乌金纸既要耐高温,又要厚实,得经上万次锤打不变形。历经7年多的文献挖掘、无数次实验,朱起杨和团队终于成功。

“原材料是苦竹。”朱起杨说,浙江省内大约有20种苦竹,可用于造纸的只有一两种。“关键的抄纸技法也不太一样。一般抄纸在水里只捞一次,但乌金纸要捞两次,对手势稳定性要求极高,一般人做不了。”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找到逸古斋,定制书画用纸、古籍修复用纸、版画纸、印刷用纸等,朱起杨觉得手上的活越干越有劲儿了。

同时,朱起杨还推动逸古斋转向产学研结合的运营模式。富阳近年开设了竹纸制作技艺传承班,朱起杨和父亲一起参与教学,“现在已经有100多个徒弟,很多徒弟20岁都不到,动手能力非常强。”朱起杨很欣喜,手工造纸的技艺,正在一代代传承下去。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李睿 共享联盟·富阳 李潇鹏   编辑:钟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