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休闲时尚 > 热点资讯
古村不“老” 乡土更“香”
发布时间:2024-10-24 10:17:55

雨中的新叶村。记者 王昭奕 摄

踏着布满青苔的石板路,穿梭在白墙黛瓦间,寻一座百年古建筑,再进去喝一杯咖啡、读一会儿书,让时间停留久一些……这是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党委书记叶向滨对这座古村落开发更多“使用场景”的畅想。

大慈岩镇新叶村是建德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的重要一站。作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德现有国家、省、市各级传统村落36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19个。

“自2023年4月建德列入示范县名单以来,我们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融合发展’,实现了乡土建筑有效保护、历史文化持续传承、村民百姓切实增收的综合效应。”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德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预计12月底前全面完工。

乡村建设工匠“修旧如故” 让村落“活”起来

位于大慈岩镇玉华山脚下的新叶村至今仍保留明、清建筑200多幢,此外还有16幢宗祠、塔、阁等特色建筑,被誉为“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和“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

沿着叶向滨规划的路线游览,这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依次出现在视野中。稍显突兀的是,月牙形池塘一侧的“是亦居”还搭着绿色的建筑安网和脚手架。“这还要从今年3月25日的那场大冰雹说起。”叶向滨语气沉重,“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大慈岩镇共有1000余幢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我们新叶村很多都是省级、国家级文保建筑啊,该怎么修啊?”

万幸,经过古建筑勘测评估人员全面评估后得出结论,整个新叶古村的建筑以房屋顶部受损为主,瓦片脱落得比较多,结构未受影响。

“虽然从评估和修复角度来看,难度不会很大,但是对古建筑来说,差之毫厘也是我们不想发生的。所以说,哪怕是换一块瓦,也最好是了解本地风土人情的工匠来修。”建德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直以来,杭州市建委高度重视木工、石工、瓦工等传统乡村建设工匠的培养,通过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比武等活动,努力打造一支“会看图、懂理论、善建造”的队伍,目前建德市持证工匠就有600人左右。在传统村落建设中,建德还积极探索实施“本地企业+本地工匠”的修缮方法,由本地具有文物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双资质的三家施工单位带领本地工匠参与工程建设。

正是有了这些“本地工匠”,遭受冰雹“攻击”的新叶村基本恢复了往日的面貌。“当时,一天有200多名工匠在我们村修房子,多亏了他们。”叶向滨说。

全面修缮历史建筑、文保建筑、传统民居,是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重要内容。

变了样的不止一个村。建德市还围绕整体山水格局和风貌彰显,对大慈岩片区(寿昌镇乌石村、大慈岩镇新叶村、上吴方村、李村村、里叶村)和三都片区(乌祥村、寿峰村里陈自然村)进行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主要涉及传统建筑修缮、公共设施提升等项目,目前大部分传统建筑已修缮完成。

多模式活化利用 让村落“火”起来

一手抓传统建筑的修缮修复,一手抓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这是所有“古村新生”要走的路子。

建德创新实施的“村落+农业”“村落+非遗”“村落+研学”等模式让传统村落各美其美。如寿昌镇乌石村通过“村落+产业”联动发展,成功招引盛销农业共富工坊入驻打造“田园综合体”,盘活了乌石村土地、农房、古建筑等沉睡的资源,每年为村里增收30万元,解决12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传统村落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美与共。

“单个传统村落规模小,内容单一,资源禀赋有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建德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就需要集中连片保护,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开发,形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各村独特发展的整体格局。

市域范围内,建德打造了“梅城古镇—三都乌祥村—寿峰村”“寿昌古镇—大慈岩镇新叶村—上吴方村—李村村”两条重点传统村落廊线,开通了公交专线,精心推出“吃在寿昌、乐在航空、玩在大慈岩一日游”“古镇古村古景千年三古二日游”等文化特色游线。

“串珠成链”带来了“虹吸效应”。截至目前,两条重点传统村落廊线实现旅游接待人数98.3万人次,旅游收入94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90万元。

“我们还积极探索跨区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路径。”建德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建德大慈岩镇与相邻的兰溪诸葛镇、龙游横山镇共有788栋明清古建筑,是浙江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集群,“推出的‘神奇金三角’精品旅游线路,串联10多个中国传统村落,并联通三地公交、就医、就学等便民服务,助力1.4万名村民大幅增收,还新建了三地非遗展示馆,展陈三地37个非遗资源,推出皮筒鼓、孔明锁、剪纸、莲文创等系列文创产品。”

古村新韵,宜居宜业。承载乡愁记忆,充满时代活力的杭州传统村落,正在生机勃勃的三江两岸悄然复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昭奕 见习记者 朱柯霏 通讯员 杭建宣 杨建浩 符佳欣   编辑:程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