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清:小提琴里的人生四季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4年02月28日 06:54:09 星期五 来源:杭州日报 |
1977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时候,骄傲地说:“我们有一个娃娃,7岁就已经会拉很大的曲子了。” 这个娃娃,指的就是吕思清。 “成名要早”——他的传奇,充分印证了女作家张爱玲的梦想。 1月25日晚,杭州大剧院演出间隙,44岁的吕思清从裤兜里掏出一条白手绢,擦拭额头的汗。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已经在他的音乐中深深迷醉。吕思清是那种特别擅长点燃气氛的艺术家——他的小提琴会说话。 深夜,吕思清背着他的小提琴回到酒店。前一刻还在舞台上随着琴声跳跃的一头卷发,此刻安静下来,主人从一个激情演奏者,变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gentleman。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再有把握再有把握,你还是要练”。吕思清的这句话不能总结他音乐的全部,但恰到好处地形容了他拉琴的辛苦。 眼下,正在美国奥斯汀为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当评委的吕思清,会有那么一瞬,从选手身上想到自己的音乐人生么? 【名家名片】 吕思清,中国著名小提琴家。4岁学习小提琴,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1岁留学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17岁夺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成为获得殊荣的东方第一人。19岁,师从著名小提琴教授德罗希·迪蕾女士。他被国际权威音乐杂志《The Strad》誉为“难得一见的天才”,也是中国名曲《梁祝》的最佳演绎者。 ○=杭州日报 ●=吕思清 | 神童 | 邓小平骄傲地说:“我们有一个娃娃,7岁就会拉很大的曲子了”
○:当年读中央音乐学院,邓小平“帮”你这件事,听说很多年你都不知道? ●:有20多年,没人提过这事。后来知道了,我也吃了一惊。上天好像很眷顾我,创造了很多好的机会。 ○:当时那么小,怎么会想着去报考音乐学院? ●:主要是我父亲,他那时经常出差,会带着我去找音乐界的老师听一听。上海很多老师听了,觉得我需要一种更好的环境,就建议父亲带我去北京。
如果说人间真有“神童”,那么跟莫扎特、达·芬奇一样,吕思清从小就显示了天赋异禀。 2岁半,他哼出了第一支曲子——是哥哥们演奏的《流浪者之歌》。哥哥们拉小提琴,他能准确指出拉错的地方。吃饭时,他把两根筷子十字交叉,一边摆出拉琴的姿势,一边嘴里哼哼。 正式学琴,吕思清4岁。父亲和叔叔是他的启蒙老师。小小的孩子每每带给人们惊喜。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很多老师都听过他拉琴,觉得这孩子是个好苗子,要好好培养。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希望能把他招去。 1977年,吕思清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他也是迄今为止,该校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这就要说到那段著名的“邓小平钦点”了——当时因为吕思清年龄太小了,不符合入学规定,学校为此争执不下。谁知道那一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时候,骄傲地说:“我们有一个娃娃,七岁就已经会拉很大的曲子了。” 这个娃娃指的就是吕思清。邓小平这句话被登到内参上,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了吕思清。 1996年,成名已久的吕思清回国举办个人音乐会,才第一次知道了流传甚广的“邓小平钦点”一事,也从父亲那里知道了更多的细节:原来当时的音乐界老前辈中,有一位中央乐团副团长叫李凌,非常爱才,因为他的女儿跟毛毛(邓小平的小女儿)熟,他就让女儿托毛毛反映一下。 父亲从没跟他提过这些事,是希望他的生活不要受到外界影响,不要因此产生优越感。这段意外的往事,也让吕思清觉得自己很幸运。 时间回到1977年,那是吕思清第一次远离家门。学院附小的文化课最低程度是小学四年级,他才读一年级,必须到普通小学去学文化课。每天上午,他背着书包到北京最好的实验二小去上课,结束后走15分钟路回到学院,等待他的练达智老师会奖励他一块饼干,然后盯着他做作业,作业做完,开始练琴。 主课老师王振山专门向学校申请,腾出一间五六平方米的储藏室,做了吕思清的琴房。储藏室旁边的琴房里也是王老师的学生,叫孔朝辉。只要吕思清这边琴声一停,小师兄马上跑过来,边敲门边喊:“练琴,练琴,不许偷懒!” | 名师 | 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制止道:“不,不要去演电影,让他专心练琴,他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演奏家” ○:当时在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有几个中国学生? ●:很少。不到10个,个位数。 ○: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人生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是很宝贵的。我很幸运地接受了中国、欧洲、美国的教育。美国人的自信、容纳,中国人的谦逊、细腻,欧洲人的绅士风度,对我的个性、做人的原则都有很深的影响。所以我能够寻找最适合我的生活、最适合我事业发展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1979年,美籍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到北京访问演出。从此,越来越多的西方音乐家开始关注中国。斯特恩的中国之行被拍成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向世界展示了刚刚开放的中国和中国年轻音乐家的才华。 中国的音乐之门缓缓打开,中国的音乐家开始走向世界。年幼的吕思清,正好赶上了这个契机。 1980年,吕思清11岁,被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选中,到位于英国的梅纽因音乐学校留学。因为学校选拔的是全世界有音乐才华的年轻人,所以也被人称作“梅纽因天才音乐学校”。 学校只有47名学生,吕思清在那里学习了三年。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吕思清系统学习了英国文学、历史、戏剧、美术、地理、自然科学等十几门功课。他喜欢登山,在戏剧课上演过侦探,沃特福德球队是他喜欢的足球队。 梅纽因对吕思清影响至深。他让吕思清见识到了古典音乐文化的丰厚,给了他艺术家思维的训练。 1983年,吕思清参加了第一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大赛,取得少年组第五名。在英国的教育环境中,成绩只是一种检验,所以尽管没进前三甲,吕思清还是很开心,他拿出四分之一的奖金,买了一套三体式音响。 但这次比赛结果却在国内引起震动——前三名都是在国内学琴的中国选手,所以有人认为,外国教育不一定比中国好。 1984年夏天,吕思清被召回国内,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跟王振山学习。 王振山曾是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他的教学方式是典型的俄罗斯学派,严格又极有计划。他看到了吕思清欠缺的东西——演奏技巧。此后几年,吕思清在王振山的指导下苦练琴技,并在17岁时获得帕格尼尼大赛第一名。 19岁,吕思清又去了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有“小提琴教母”之称的德罗希·迪蕾。迪蕾的英文“Delay”的中文意思是“延迟、迟到”,人如其名,迪蕾是个爱“delay”的老师——下午一点的课,她会一直到晚上12点才出现! 但这位散漫的老师却很受学生欢迎。她教起学生来很有一套,她是启发式的:“能不能用你拉小曲子的感觉去拉协奏曲?” 一生中遇到这些名师,吕思清说,这是命运之神对他的眷顾。 | 舞台 | 吕思清夺得了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冠军,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东方人。这是他第一次拿到国际大奖,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比赛
○:拉琴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一些东西吗? ●:最主要是画面。这画面有可能是谱子,有可能是情节,有可能是音乐,还有音乐带给你的幻觉。 ○:那么小就开始练琴,这么多年有厌烦吗? ●:十六、七岁,因为要参加比赛,压力很大,非常辛苦,那时候有一点。但从来没有一甩头就不拉了。选对了方向就要走到底,就像马拉松,离终点还有100米,不跑了,那就到不了终点。 ○:你一天不练琴会怎么样? ●:也不会怎么样,天也不会塌下来(笑)。但就是有点不舒服。像没吃饭一样。
网上找到吕思清年幼时的视频,他拿着小提琴登台,主持人问:“吕思清,你紧张吗?”“不紧张。”说话间,他把小提琴往脖子上一架,优美的旋律就出来了。 因为被视为“神童”,吕思清从小就不缺乏当众演奏的机会。 有次他随父亲到北京,接到青岛的电话,说有外国政要来访,要举办一场欢迎演出。父亲只好拜托列车员把儿子带回去。车站的人听说这个一米多高的孩子会拉小提琴,很好奇,请他拉首曲子听听。吕思清就在火车站拉了一曲又一曲,直到火车开动。 站在舞台上,是吕思清最享受的时刻。 16岁,吕思清参加国内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小提琴大赛,比赛快结束时,弦断了。全场哗然,评委开始摇头。陪同老师和吕思清去后台换弦,老师口里说着“别紧张,别紧张”,手却抖得厉害。等换好弦再上场,已经过去七分半钟。 但吕思清却没有受到影响,重新上台之后他气定神闲,表现出色,最后拿到了第二名。 就在弦断的第二年,吕思清参加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比赛——第34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作为国际上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赛,“帕格尼尼”大赛以要求严格著称,此前有12届比赛冠军空缺。 17岁的吕思清并没有引起注意,有媒体拍到他在抽签比赛前的照片:一个人手托下巴,坐在长椅上发呆。 1987年10月4日晚上6点30分,吕思清在决赛中最后一个出场,两支小提琴协奏曲完成得极其出色。演出还没结束,观众席上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耳朵一向刁钻的意大利人为吕思清沸腾了。那晚他接连谢幕八次。 吕思清夺得了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冠军,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东方人。这是他第一次拿到国际大奖,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比赛。 似乎有一种魔力,让吕思清在演奏时,都激情澎湃,与众不同。 听吕思清演奏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迪蕾老师评价:“你血液里流的是西班牙人的血。” 1997年,在洛杉矶碗形剧场,吕思清把《梁祝》拉得既细腻又壮烈,令世人瞩目。他为《梁祝》录制的第四个版本,因为独特解读,被誉为最佳版本。 1999年开始,吕思清参与策划了中国第一个崭新模式的音乐会——“世界名琴名曲音乐会”,他用六把名琴演奏《四季》的不同章节,这种音乐会形式一直坚持做到2007年,中国观众领略到艺术的别样魅力。 今年3月,吕思清将要开始再次录制《梁祝》,他说:第5个版本将是最佳的。 2013年11月26日,吕思清44岁生日。他在微博上晒了儿子们送给他的手工礼物以及妻子做的菜。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虽然演出多,活动多,要在世界各地奔波,但家是起点。为了方便,他甚至把家选在离机场不太远的地方。 吕思清一年有六七十场演出,平均每周至少一场。时间大部分被演出和练琴占去。 每去一个地方,机场、酒店、排练厅、音乐厅什么样,是知道的,其他基本等于零。巴黎去过很多次,但艾菲尔铁塔至今还没上去过。 但不管怎样,音乐是让人愉快的,对一生都有积极影响——这是父亲当年教给他的。所以,一旦在家有点时间,吕思清会亲自教孩子拉拉琴,两个儿子现在学钢琴和小提琴。 家里那种深厚的音乐氛围,是吕思清从小就熟悉的。作为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吕思清的父亲吕超青不仅教孩子们拉琴,还抄谱。他的初衷是为了孩子们练琴方便,后来想到很多人都没有乐谱,父亲开始义务帮人抄谱,印刷装订后无偿寄给全国各地的小提琴老师和音乐教育家。很多作曲家,包括《梁祝》作者陈钢、何占豪,都是父亲在抄谱过程中结识的。 因为抄谱有了名气,吕思清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第二年,父亲被借调到北京“音乐创作”刊物帮忙绘谱,也可以陪伴儿子。吕思清回忆,父亲抄的谱子全部都是手工描画出来,简直就是艺术品。吕超青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抄谱人”。 那时候,每天早上4点钟,父亲起床抄谱,吃了饭去上班,回来后继续趴在桌上抄。全家最快乐的时候,是每次抄好谱要油印了,全家老少齐上阵,分纸、刷刷子、装订,俨然成了欢乐的小工厂。 不管何时何地,吕思清都在心中铭记——青岛甘肃路27号,一个充满音乐和欢乐的家,那也是他音乐的起点。
| |||||||||||||||||
作者:张向芳 文 王毅 摄 编辑:李丹丹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