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女子看着手机下地铁一脚踩空 小腿卡在列车与站台的缝隙中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3年08月19日 09:02:05 星期一 |
女子的腿被卡在列车和站台之间的缝隙。穿高跟鞋容易被卡,穿平底鞋也不能大意
聊微信,刷微博,如果坐地铁,你可要注意这些行为了。 17日早上9点多,上海地铁8号线发生了惊险一幕:一个女孩下车时,一脚踩空,右腿夹在展台和列车间的缝隙。还好救援及时,她的腿只是擦伤而已。目击者说,这个女孩下车时正在看手机! 类似的“缝隙咬人”事件常常发生,到底是乘客大意,还是站台与列车间的缝隙太大?上海地铁运营方回应,他们一直在通过加装橡皮条等方式缩小这个缝隙,但要避免隐患,还需要乘客提高安全意识。
她卡在缝隙时 车门正准备关闭 出事站台,列车车门底部与站台间的缝隙大概7厘米。从监控中可以看到,当天客流并不挤,女孩第一个下车,跨出去时突然矮了一截,与她并排走出车门的男子想要扶她,但已经来不及了。 一位清洁工说,女孩陷入缝隙时,列车在“嘟嘟”声后准备关门,还好女孩大声呼救引来了工作人员,并迅速报警。 消防人员先用千斤顶把站台与列车间的缝隙扩大一点,然后拆掉站台部分的黑色橡皮条,才将女孩被卡的脚移出,救援用时20分钟。 围观人群曾试图推动车身增加缝隙宽度,营救女孩,但站台和线路之间隔着屏蔽门,着力点太少,根本无法推动列车。 上海地铁运营方说,不建议众人推车救人,因为站台与车厢侧面平行,如果推动列车上部,车身下半部也会朝站台方向倾斜,可能造成新的伤害,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及时报警。 18日,这起事件造成上海地铁8号线部分地铁延误,至少15分钟。
防踏空条并不能杜绝“地铁咬人” 走访发现,上海地铁各条线路缝隙各有不同,小的七八厘米宽,大的能达到十五六厘米。 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周庆灏说,列车行驶时会有小幅摆动,所以地铁站台与列车间必须留有一定缝隙。 按照建造标准,如果站台符合直线建造的标准,这个缝隙应在10厘米内,但实际地形多变,弧形站台不少,这个缝隙也就有大有小了。“这是世界性问题,其他国家这种缝隙更大的也不少。”周庆灏强调,其他国家因缝隙卡到乘客脚的事件并不多,这与乘客安全意识较高有关。 为了防止因缝隙过大造成伤人事故,上海地铁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部分线路站台试装有一定硬度的橡皮条。 这个橡皮条的三分之二做成了一格格的“齿状”,好像一把大“梳子”,一定情况下避免有东西或者乘客掉入缝隙,效果较好。2007年,上海地铁规定所有新线路开通前必须加装这种橡皮条。 不过,这种橡胶条只能降低“地铁咬人”的发生率,而不能杜绝。 杭州也曾经发生过类似危险。杭州地铁在车厢与站台之间,装了防踏空胶条,间隙缩小到5厘米左右。今年1月18日,蓝先生坐地铁到武林广场站,不小心把iPad掉进了列车和站台之间的缝隙里。虽然没对地铁运营造成影响,但估计蓝先生的iPad已经不能用了。 2011年,广州一位55岁的大妈的鞋跟就是卡在防踏空胶条与列车之间的缝隙内,导致列车延误10分钟。
平底鞋也会被卡 装了防踏空条为何还是会发生“卡脚”事故呢?记者发现,虽然缝隙比较小,但地铁与站台之间还有落差(杭州为10厘米,国家标准规定,车厢地板要比轨道面高110厘米,而站台地面则高100到105厘米,这就造成一个5到10厘米的高度差),再加上车门底部光线较暗,粗看不容易被发现。 一般来讲,成年人的鞋子从22厘米到26厘米不等,直接卡进缝隙的可能性不大,而对于女性来说,如果是鞋底比较窄的平底鞋,宽度小于10厘米的,从侧面还是很容易被卡住。 高跟鞋和不跟脚的拖鞋更不用说。以一双37码的高跟罗马鞋为例,一般高跟鞋鞋底最宽处为8厘米左右,晚高峰时,如果前后乘客推搡,在重心不稳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脚被卡的情况。 当然,还有一些不适当的上车方式,也会导致脚被卡住。上海一家媒体发现,上下班高峰期,如身体受到推挤,乘客的脚步会由直变成歪,很多人此时会选择侧着或倒着上车,这样一来脚很容易被卡。 地铁运营方建议乘客在进出车厢时收起手中的手机或报纸,看清脚下,尽量不要踏在橡皮条上。 另外,也要管好自己随身携带的比较薄、比较小的东西,特别是手机、电脑要收收好,防止掉进轨行区,否则自己的物品受损不说,可能还会影响地铁运营安全。 |
作者: 编辑:吴燕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