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镜”,不是谁戴都OK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3年09月12日 08:19:26 星期四  来源:今日早报

   上世纪90年代末参加高考的人都还记得一种镜片,叫“OK镜”,部分想参加警校招考的人,都用这个镜片矫正视力,通过了体检;但是不久,这种镜片就淡出了视线。从前年开始,这个镜片又逐渐重新走入大家的视野,开始被许多近视孩子的家长所追捧。9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上发布了消费提示,建议大家谨慎选择。

    “OK镜”在医学上被称为“角膜塑形镜”,这种镜片对于近视的防治到底有没有作用呢?使用时又该注意些什么?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眼科专家。

    9月9日,国家食药总局在官网上发布了消费提醒,表示目前少数企业和医院为了推销角膜塑形镜,擅自夸大矫正范围,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国家食药总局提醒,角膜塑形镜属于三类医疗器械,消费者应在符合规定的医疗机构并由经过正规培训的眼科专业人员进行验配,同时应确认所使用产品为经过注册的合法产品。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通过配戴,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上市角膜塑形镜的矫正屈光度最高为600度。

    由于环境、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即使正确使用角膜塑形镜也仍然存在发生角膜内皮细胞减少、巨乳头性结膜炎等眼部疾病的风险。如不按要求验配,则更容易导致眼分泌物增加、眼充血、泪液过多、视觉变化、异物感等异常现象增加。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戴这个眼镜的,佩戴之前要做详细检查。”浙江医院眼科主任徐洁慧说,因为是进入角膜的镜片,存在角膜感染的风险,所以必须到专业的医院由专科医生检查后,再确定是否佩戴。

    徐医生表示,研究机构曾跟踪调查了大量的佩戴者,发现部分人群确实获得了矫正近视的效果,但是作用机理不明。

    “角膜塑形镜,从这个名字上,大家就可以知道是对角膜进行塑形。”省中医院陈国孝医生说,过度用眼会导致眼轴拉长,使眼球成像的位置发生变化,而角膜塑形镜就是利用晚上佩戴6至8个小时的时间,对角膜进行压迫,逐渐将拉长的眼轴压回去,达到矫正目的。

    “我们一般建议近视300度左右的青少年佩戴,虽然国家规定是600度以下有效,但是从效果上来说,我们觉得300左右最佳。”陈医生。

    对于角膜塑形镜,陈医生建议大家要持客观的态度来看。首先是感染的问题,只要是进入角膜的镜片,就存在感染的可能,角膜塑形镜和隐形眼镜一样,如果不注意卫生,都存在感染风险。如果出现感染了,要及时就医。

    其次是矫正近视的问题,角膜塑形镜没有外界传得那么神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矫正近视的,不过它确实可以起到延缓近视发展速度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末,角膜塑形镜进入国内后,获得许多家长的热捧。不过此后的发展是一波三折。

    浙江省中医院眼科副主任陈国孝副主任医师说,记得在2000年左右,当时全国有16名孩子因为佩戴角膜塑形镜引发了角膜炎,其中有一名还是浙江嵊州的孩子。因为这个全国性的事件,角膜塑形镜被叫停了。

    “其实这个技术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关键是要规范。”陈医生说,后来经过多次规范,从前年开始,全国各地又开始陆续应用这个技术。

    “食药总局的这个提示非常好,我们觉得行业要进入良性发展,必须要有规可循。”杭州明视康眼科执行院长赵霞说,他们关注这项技术很多年了,但是直到去年才正式引进这个技术,截止到昨天,只做了200多例。

    “一年来为什么只做了200多例,因为我们严格筛选使用者,如果筛选不当,对于这个技术是一种不良的影响。”赵院长表示,家长的配合度、孩子的卫生习惯都是他们选择患者的考虑因素,国内部分企业和医疗机构,之所以会出现一些负面的例子,就是在筛选和后续服务上出问题。

    “戴这个镜片需要不断复查,这些复查工作产生不了多大的经济效益,部分医疗机构就不愿意承担这个复查工作,所以一些生产镜片的企业培养了技术人员,进入医院承担复查的工作,这就埋下了隐患。”赵院长说。

作者:通讯员 王婷 于伟 本报记者 黄淼君 编辑:兰超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