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芝清”成夺命退烧药?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4年07月31日 10:06:29 星期四  来源:每日商报

有医生发帖称退烧药“瑞芝清”致患儿死亡

这两天,一则热帖在微信朋友圈里传开,尤其受到妈妈们的关注。

“真心地呼吁有小宝贝的朋友,小孩发热不要用尼美舒利颗粒退热治疗,商品名瑞芝清,工作以来已经遇见五例这样的病人,发生瑞氏综合征,四个抢救无效死亡!今夜又一个小天使离开,希望告诉有宝宝的朋友们,此药已禁止1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再不要到私人药店、诊所听那些蹩脚医生的意见给孩子使用。——转自儿童医院ICU科医生。”

记者上网搜索“瑞芝清”,发现很多妈妈都在讨论这条帖子和这种药。

在“广州妈妈”论坛,有妈妈说,之前儿子发烧38.8℃,服用一小袋瑞芝清尼美舒利颗粒,非常有效,大约过了半个钟头,出了一些汗,立马降了下来。之前自己发烧服用两袋,也是很快就退烧。没想到这个药危害这么大,想起来真后怕啊。

杭城医院和药房未发现此药

“瑞芝清”究竟是不是所谓的夺命退烧药?杭州的医院和药店有没有这种药?昨天,记者进行了调查。

记者走访了九洲大药房(平海店)、老百姓大药房(解放店)、海王星辰(青年路店)、华东武林大药房青年路分店、九洲大药房(泰和店)等多家杭城药店,都没有发现这种药。

浙医儿院、市一医院、市中医院药剂科也都表示,没有这种药。市一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王刚说,尼美舒利颗粒分成人和儿童不同剂型的包装,医院以前用过成人型的,主要用于抗炎、解热、镇痛,但病人反映,这种药的副反应比较多,比如过敏、头痛、眩晕、肝损,大约五六年前,医院就停用这个药了。至于儿童型的,医院从来没有进过。

记者查询到,2010年11月,在北京儿童用药安全国际论坛上,相关医学人员提醒,在儿童发热用药的选择上需慎用尼美舒利,该药对中枢神经和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时常出现。2011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要求修改尼美舒利说明书,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

退烧首推物理降温法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何内华是儿科主任医师,她说,自己从医几十年了,从来没用过“瑞芝清”这个药。但这两天网上有关“瑞芝清”的消息很多,她也很关注。

她介绍,瑞氏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目前病因不明,研究认为,它可能与病毒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某些药物有关,患者会出现脑水肿、肝损伤等严重症状,死亡率很高。但它究竟是不是与“瑞芝清”有关,光从网上的信息很难判断。

她说,临床上,给孩子退烧,她多用泰诺林、美林、百服宁这几类。但是药三分毒,不管再安全的药品,不合理使用,都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小孩子发烧,她首先推荐物理降温法——

如果是夏天,一定要控制室温,可以通过电扇、空调将室温控制在26℃左右,空气的对流可以帮助孩子降温,但注意风口不要对着孩子直吹。另外,如果孩子发出一身汗,要用温水及时擦干。冬天的话,不要给发烧的孩子穿太多衣服,影响热量散发。

通过洗澡来给孩子物理降温。尤其是在颈部、腋下、腹股沟、大腿根等大血管走向处,用毛巾轻轻擦拭,直到皮肤微微发红,洗上20多分钟。洗澡的水温控制在37℃,比体温低一两度。

如果孩子比较配合,可以用冰袋给孩子做枕头,或是毛巾包两块小冰块,敷在孩子的额头上,帮助降温。

“假如使用各种物理降温法后,孩子的体温依然超过39℃,才考虑使用退烧药。”何内华建议,使用退烧药前,最好先请儿科医生诊断一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这样更加安全。

商报讯(实习生 王鹿 记者 祝洁炜 通讯员 张颖颖 马寅斐)小孩子发烧很常见,经常需要用到退烧药,这两天,有一种叫“瑞芝清”的退烧药站在风口浪尖上。有署名为儿童医院ICU科医生发帖说,有孩子使用“瑞芝清”后发生瑞氏综合征死亡,这还不是个例,工作以来已经遇到五例这样的情况。“瑞芝清”是一种什么药,杭州的医院和药店有没有这种药?昨天,记者请教了相关专家。

作者:实习生 王鹿 记者 祝洁炜 通讯员 张颖颖 马寅斐 编辑:兰超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4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