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运河为邻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4年07月31日 14:03:55 星期四 来源:杭州日报 |
二十岁前,我没有到过杭州,就连诸暨的大门都不曾跨出过。不过,对于杭州我是“熟悉”的。老人们讲述的诸多传说中,总绕不开杭州的西湖,或者是那绵延数千里的京杭大运河。杭州,一直是一座我向往的大城市。 十六年前,杭州我到底来了。带着大学生的一腔激情,带着外乡人的踌躇满志。那天,破败的火车东站已经着实让我失望。搭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踏二哥与我一路攀谈,他是我来到这座城市后理想、梦想与希冀的第一个倾诉对象。过了濮家新村他指向远处,一副漫不经心的神情,淡淡地说道:“喏,这就是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杭州只有这条运河。” 眼前的河,既没有想像中的宽阔浩渺,更没有传说中乾隆下江南时的“皇恩浩荡”景象。有的,只是满载着沙子、水泥的机帆船,轰鸣的马达声刺耳难耐,船娘在船头洗拖把,船尾甲板上站立的男人叉着腰光着膀、皮肤黝黑……在暑气尚没有褪尽的迟夏,一股寒意彻头彻尾涌来。 其实,与运河的邂逅才刚刚开始,我的大学就在京杭大运河畔。不过,对此我已经没有太多的惊喜,除了借着风向时而飘来的恶臭味,或者深夜偶尔响起机帆船悠长的鸣笛声外,运河与我的生活并没有太多交集。一直到我养成晨跑的习惯,运河便成了每日相见的伙伴。我沿着运河,时常要跑到艮山流水苑。老底子的杭州人不会忘记,彼时的“建国桥”桥墩附近,是一片露天的菜市场,人来人往,吆喝声四起。剥鱼的、杀鸡的,内脏以及污水随手泼进了咫尺之遥的运河。我有时也顺便在菜场边的小摊上买些烧饼、油条、豆浆当早餐。 那时,从流水苑到艮山门之间,紧挨运河的是一片几成废墟的棚户区,大多是建于解放前的老房子,墙壁斑驳、瓦楞凌乱,似乎一阵风就能被吹得倒下。住在这里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起早第一件事是到几十步外的运河里刷马桶,一日的时光就这样伴着运河悠然开始:在运河淘米洗菜、槌衣洗澡。漂着的垃圾、阵阵的恶臭,老人们似乎已经熟视无睹,生活在照旧。而年少的我呢,感受到的是“清苦”——是啊,这座城市的美好、惬意,很多时候似乎只存在于我的想像中。 若干年后,我从这座城市的匆匆过客变成了常客。过客到常客之间的距离,只是一个户口。那时的房价还远没有现在离谱,在离大运河卖鱼桥不远,我拥有了自己的小家。 现在,这座城市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悠悠千年的京杭大运河畔,也开启了有滋有味的生活。我已经从晨跑改为了夜走。依然是沿着运河丈量脚步,整座城市的居民几乎倾巢出动,只要是晴朗的夜晚,绵延十数里的运河游步道上,众人迈开步子,夫妻档、姊妹组合、少陪老,或者是左邻右舍。我融于其中,简单、平淡。 那时候,我还在当记者。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三四百岁的拱宸桥,开始有龙舟穿梭划行。两岸三地的龙舟邀请赛,来到这里后就不愿再离开,迄今大概连办六七年了。开桨之日,两岸人山人海。这是体育的风景、运河的风景,更是城市的风景。我应邀采访过多次,还因此与拱墅的体育局长谢作盛成了忘年交。我喜欢听他侃大山,这位五十多岁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回忆起他的童年时代,“那时,运河的水可清哩,我们从小在这里游泳、划船、赛龙舟。”只是,随后的几十年,工业化、城市化的脚步,把昔日的风光抛在了后头。庆幸的是,阔别三四十年后,这道原本就属于京杭大运河的风景,迷途知返还是回来了。 在大运河畔一住就是五六年。运河之畔的“富义仓”旧景重现,“香积寺”香火再续,大兜古街、小河直街开街,昔日破败的霞弯巷成了美食一条街……很遗憾,我可能即将离开。女儿出生后,小房子住不下了。开始看房子,爱人说别离运河太远。其实,我也这么想。 |
作者:黄 维 编辑:李丹丹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