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4年10月13日 11:29:02 星期一 来源:杭州日报 |
如果不清理科研腐败,不在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基础研究、保障科研经费等方面发力,我们离诺贝尔科学奖或许会越来越远。 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籍科学家中村修二。至此,共有22名日本人载入诺奖史册,其中科学奖19人,分别是10人获得物理学奖、7人获得化学奖,还有两人获得医学和生理学奖。 这再次引发人们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摘得诺贝尔科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8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不过皆非中国籍。此前有消息称,4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钱泽南获得诺奖的呼声较高,尤其张首晟、杨培东,作为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内地接受教育的新一代,更令全球华人瞩目。遗憾的是,他们最终与本届诺奖无缘。 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至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发展?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近几十年来,中国科技虽有长足发展,比如,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又如“两弹一星”、“蛟龙深潜”、“嫦娥探月”,等等。但也不能不正视,一百多年来我国科技确实落后,难有引领世界科技潮头的成就。 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也在日益增高,花费不菲。钱没少花,为何未有理想预期?如果联系到日前一则新闻,或有答案。 10月10日上午,中纪委证实中国农大教授李宁因涉虚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被捕。52岁的李宁曾是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承担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课题。一个早获声名的科学家,如果潜心研究,依其才智拿出一些世界级的成果,想必也有可能,但是他却在科研征途上摔了大跟头,一个字,“贪”! 调查显示,“贪、吞、套、骗、假”是相关人员攫取科研经费的5种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醒民透露:“只要你能设法弄来课题,把钱(科研经费)打入本单位的账号,不仅可以住高档酒店、海吃海喝,而且还能以各种名目(奖励、提成、变相报销等)中饱私囊,更能顺利戴上教授、博导之类的桂冠,甚或加官进爵,尽管你没有像样的学术成果,也没有够格的学术水准。” “吃”科研经费,已形成灰色产业链,甚至出现“一人搞科研,全家都吃饱”的怪现状,令人黯然。 如果钱没有花在刀刃上,说什么科技创新?如果科研人员一心搞钱,又如何出科研成果?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生病的鱼越来越多显然是水的问题。遏制科研腐败案件多发态势,除了清除病鱼,更要找到病灶。比如,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暗箱封闭运行、科技部门审批权力过于集中——“内行走过场,外行静悄悄”。此外,我们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立项、审批、经费使用和监管责任方面的系统性法律。 百余年前,梁启超在《学与术》一文中精辟地提到,“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其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学而不足以应用于术者,无益之学也;术而不以科学上之真理为基础者,欺世误人之术也。”试问,当下有多少科研人员真正做到有学又有术?如果不学无术,却高居庙堂,科技创新就失去支撑。如果没有道德底线,缺乏科研伦理,必然行之不远。 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家?这个问题不妨交由时间回答。但是,如果不清理科研腐败,不在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基础研究、保障科研经费等方面发力,我们或许会离诺贝尔科学奖越来越远。 (作者系央视评论员) |
作者: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编辑:兰超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