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铁有人喊冷有人喊热 地铁空调开几度合适?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8年08月02日 14:59:57 星期四  每日商报

伦敦地铁车厢直逼40℃,然而空调列车要再等12年才能上路;北京地铁1号线空调长期失灵,市民称坐地铁如“蒸桑拿”一般……夏季高温来袭,这几天,出门都挺不容易的,地铁里的空调出了点问题,立马就成了“热搜体”。

目前,杭州已经开通了地铁1、2、4号线,这几条线路的空调也没闲着,每天都高负荷运转,空调效果的好坏也成了市民坐地铁时最关注的对象。那么,杭州地铁里的空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如何来保证空调的效果?空调温度又是如何设定的呢?昨天,记者也向杭州地铁集团进行了了解。

车厢内温度一般设在26℃左右

每节车厢车门和车窗上方均设有送风口

杭州地铁的每一节地铁车厢,顶部都有一个空调机组,车厢内都有送风口。不过,不同线路的空调送风口略有不同。

地铁1号线,每节车厢有10—11个长条状出风口,分布在车厢顶部的左右两侧,主要在车厢门口、车窗上方,几乎覆盖了整节车厢,每一个坐着的乘客都能吹到风。

2号线和4号线列车的出风口方向,在1号线基础上进行了优化,风的吹向变成了一个“八”字形,一半朝着车厢中部,一半朝着车厢内壁。

夏天,地铁车厢温度是多少度?杭州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铁车厢内,设置的温度在25-26℃之间,这一温度区间是人体感受最适合的区间,大部分城市公共场所的温度,也大多数维持在这个区间。

有人喊冷有人喊热

主要跟体感、人流量、是否站在出风口有关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有的市民觉得冷得直打哆嗦,而有人却热得有点吃不消呢?

地铁工作人员说,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跟乘客站的、坐的位置有关系。

如果是坐着的乘客,出风口就在头顶上方,空调吹的时间一长就冷飕飕的,有些车厢门口,也有出风口,站在这里也能感受到有送风。

另外,可能跟车厢内的人流量有关系,“人多的车厢会热一点,人少的车厢相对凉爽一点。”当然,每个人的体感不一样,对温度的敏感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怕热,26℃可能会觉得有点热,相反,有些人觉得有点冷。

像1号线,就是进行自动温度调控的。每一个车厢内,都有一个温度探测装置,温度高于27.5℃,空调就会启动制冷,温度低于24.5℃,空调制冷会自动关闭,所以车厢与车厢之间,也是有温差的,最高可以差3℃。

另据了解,为了保证空调的制冷效果,杭州地铁每天在运营结束后,检修人员都会对每列车的空调系统进行体检,特别是出风口、过滤网等关键部件。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进行处理。

地铁站厅内的凉意来自冷却塔

设备员每天要经受“冰火两重天”

除了地铁车厢之外,地铁站的站厅、候车区,温度也设置在26℃左右,但它跟地铁列车的送风方式不太一样,它是利用冷却塔送来凉意。

地铁站厅一般建在地下20米,相比地面来说,地下的温度会更低些,“夏天无酷暑,冬天无严寒,就是通风差一点。”地铁工作人员说。

夏天,地下温度相对会高一些,也会略显闷热,冷却塔,就是为了夏天准备的。“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水温降低后,把凉意释放到站里。”地铁站场设备员每天都要与这些机组打交道,尤其是高温来袭之后。

陈哲宋就是其中之一。夏天,冷却塔高速运转,皮带有可能会松了,空调设备可能会有问题,陈哲宋每天都要给它们“体检”,确保它能正常运转。一天下来,陈哲宋要跑6个站,主要负责2号线钱江路站到古翠路站这一段。

昨天一早,他就在检修钱江路站的冷却塔,一个站,光是地下的空调变频柜,就有7-8个,每一个都要查看一遍。他说,其实地下还好,还是比较凉快的,但爬上冷却塔,就是冰火两重天了。

“冷却塔上都是金属组件,爬上冷却塔,吹过来的风,就像沸腾的水一样,10分钟不到,浑身就湿透了。”陈哲宋说,高速运转的皮带检修,在高温照射下,非常烫手,不戴手套,会被烫伤,但是要检查皮带是否松弛,又一定要手去碰触,才能感觉得出来。


作者:通讯员 颜强 吴艇 记者 潘婷婷 编辑:吴燕
『相关阅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7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