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以社会畸零人的眼光见证日新月异的世界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3年12月04日 10:13:35 星期三  来源:都市快报

  《花街往事》,路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版,定价:35.00元。

 

多颇有些诡异的人和事。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这片被京杭运河包裹着的低洼地带,既盛产洪水,也盛产阴暗和暴力——最初这里是红卫兵武斗的必争之地,后来更成了各路地痞、流氓的舞台。无所事事的黑道青年游荡其中,随意嘲笑、辱骂,甚至殴打那些心理上或生理上存在缺陷的弱势人群。

路内写过去年代的故事,就像讲述一个寓言。两个年代,两种青春。时代虽然大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暴力事件和相同的疯狂记忆。与60年代一样,80年代也是一个极尽疯狂之能事的时代。时值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国门的打开,西风东进,一系列新奇的玩意随之出现,蔷薇街原本单调无聊的生活也在一夜之间悄悄改变。比如,电视机出现之初,整条街的人排队到方屠户家看电视;交谊舞流行之时,摄影师顾大宏以跳舞“曲线救国”,一时风光无限;年轻人成群结队混在录像厅和台球室里,靠赌博和打群架树立起个人威信。蝙蝠衫与牛仔裤、个体户和下海潮,一个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符号接连登场。如此这般一番折腾,就好比连续爆发了许多个小宇宙,把整个小城弄得热火朝天、不可开交,同时也映衬出人物诡异不明的面孔与难以说清的命运。

比起宏大的历史写作,路内显然更熟悉残酷青春的路子,他的笔下总少不了暴力的影子。活跃在蔷薇街上的除了满身刺青的不良少年,还有老实懦弱的成年人。方屠户大概一辈子也忘不了1968年“打砸抢”被当作人质关押的一幕;顾小山因为天生的残疾从小就饱尝耳光拳头的滋味;顾大宏逃过了红卫兵武斗,人到中年后还是逃不了被他人暴打的结局。而诸如成长在疯人之家的准疯子穆巽、赌徒的女儿罗佳、被拐卖又离奇回来的聋子方小兵和他的弟弟傻子方大聪,更是闹翻了天。这些已经长大了和正在成长中的病孩子、坏孩子一起,共同演绎出花街的疯狂传奇。

路内曾经以“暗夜中行路的人”来形容70后这代人,这也是他写作的中心所在。因而,他的小说里从来找不到英雄,里面全是形形色色的社会畸零人。从少年时代起,路内的主角就缺少必要的精神养料,“靠自身分裂出来的东西培育着,自我生长,自我腐烂”。他们或多或少地拥有外在的残缺,如歪脖子、斜眼睛、聋子和瞎子。即使外表是正常的,内心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早在年少时,他们就被当作怪物敬而远之,生活的链条也被活生生地剪断。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就此转身离开,他们一直在远处偷窥,同时又置身在时代洪流之中,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以歪斜的目光记录着眼前这日新月异的世界。

这样的故事总让人联想起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路内的戴城和安德森的温斯堡一样“充满了遗迹”,无数人在此留下身影,也留下故事。然而,路内笔下既没有回不去的哀痛,也没有安德森式的绝望。虽然以30年的社会变迁为背景,小说家路内的根却始终深植在80年代的土壤里。荒唐的80年代写满他们这代人荒唐的青春。想来,路内应该像顾小山一样经历过集体看电视和混迹录像厅的日子。他细细地打量、把玩属于他的黄金年代,并以文字的形式还原一段无法重来的家族史、一个无序的疯狂年代、一种独有的青春。说起过去的年代,路内没有隔岸观火的陌生感。他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黑白照片,不急不缓、语带轻松地讲着那些年他曾听过、曾见过、也曾做过的事儿,有笑有泪,一半是调侃,一半是嘲讽。

路内将小说的最后一章命名为“光明”,显然大有深意。戴城的故事结构严整、自成一体。《花街往事》与前作的气质一脉相承,时间上更有广度,内容上更有深度。从《少年巴比伦》到《追随她的旅程》,他一路写下来,戴城也从古老而颓败的小城逐渐过渡到拥有众多投资的工业城市,前景的确是一片“光明”。然而,对于小说里那些“暗地”里的病孩子来说,情况却恰恰相反。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花街迎来了春天,顾小山们“最好的时光”却恰恰在此宣告结束。老一代人的故事已经讲完,歪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面对新的时代,他们多少有些无所适从,只能站在80年代的遗迹上,不安地揣测那“光明而卑微的未来”。

 

如果世界上真有可以回到过去的时光机器,我想小说家路内一定愿意尝试。如果非要给这趟旅程设定一个坐标,那必定是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个江南小城。

和苏童一样,路内出生于苏州。苏童笔下有著名的香椿树街,路内以苏州为圆心,也变戏法地自创出自己的江南老街。处女作《少年巴比伦》让我们见识了与苏州有几分神似的戴城。戴城的故事似乎总也讲不完,延续下来也就有了《花街往事》里的花街。

如果说,路内的小说总是扎根在70后的成长经历之上,那么,《花街往事》无疑是一种超越。这一次,路内不再局限于青春已成往事的70后,开始将笔墨转向社会。《花街往事》通过歪脖少年顾小山的讲述,还原了一条老街的变迁。不过,此“花街”并非彼“花街”。事实上,这只是一条名为“蔷薇街”的普通老街。名字很美好,其中发生的故事并不那么美丽。从1966年到1990年代初的近30年里,花街就像极具魔力的磁场一样,浓缩了许

 

作者:谷立立 编辑:李丹丹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