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洲:编剧要有还原历史真实的勇气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4年08月19日 08:11:12 星期二  来源:杭州日报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最近正在央视一套热播,播出仅两天,收视率一路上升,首日收视率高达2.88,第二天平均收视率2.005。在另一项收视率统计,即全国50城收视率统计中,从8月8日播出到8月13日,同时段排名均为全国第一,创造了主旋律题材的新高。

在高收视率背后细细探究,发现当下主旋律题材的剧集制作越来越能把握观众的收视品味,并力图用更平民的视角描写这个时代的伟人,回望那些重大历史事件,这样的成功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邓小平”背后的浙江印记

该剧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邓小平故乡、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领导拍摄,北京华影文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浙江影视集团等联合摄制。浙江广电集团为联合出品方之一,浙江影视集团为联合摄制方之一,著名作家黄亚洲是该剧编剧之一,所以这部剧有着浓浓的浙江印记。

浙江影视集团董事长、该剧监制吴慧君透露,电视剧播出没几天,就已接到不少朋友来电倾诉观感,“因为我们都是从那段岁月中走过来的,很多人看了都说感动。我相信只要情感被打动,那一定是有艺术的力量在的。”

编剧黄亚洲透露,“在创造的三年半里,我们阅读大量材料,进行许多采访,也到过邓小平那些年到过的地方,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同时又将虚构人物和现实人物交织起来推进故事。我们用严谨的创作态度,尽可能让严肃的正剧生动起来,好看起来。”

编剧团队在铺陈邓小平等实线人物的同时,设计出一系列虚构人物,展现普通人和大时代紧密关联的命运变化和精神成长。黄亚洲说,这条虚线不但拉近了邓小平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而且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生活、百姓期待、社情民意勾连,既深化了内涵,也增强了剧本的故事性、情节性。

比如,邓小平曾有一个讲话:“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农民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怎么能行?”编剧团队以此为基础,把这寥寥数语形象化,用一个农村老太太养鸭子的故事,将当时的时代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

平民化叙事手法带来的“奇迹”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全长48集,起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止于1984年国庆阅兵,意在展现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过程。

整部片子跳脱出以往人物传记“高大上”的创作模式,用平民化的叙事手法让伟人走下神坛,让观众了解更真实的伟人,这也让许多观众为之感动。该剧更是打破历史政治题材的常规叙事手法,真实大胆地展现了一些从未披露的历史细节,还首次将华国锋的形象搬上电视荧屏,让观众感到惊喜。

创作此类历史题材的难度可想而知。该剧时间跨度与现实接近,剧中涉及的许多人物仍都健在,许多事件至今仍众说纷纭,这给编剧工作出了难题。“编剧团队常常为一句台词,一个细节的表达争论不休。直到审片后,还有权威人士提出一些桥段不宜表现,而我始终认为,编剧要有还原历史真实的勇气。”黄亚洲说。

从播出后,社交媒体的反应来看,不少80后甚至90后网友反应都很一致,认为这部剧最打动人的就是其平民视角。

导演吴子牛说,“我们不要用仰视的角度,我们要用水平视角,要代表观众走进邓小平同志,与他老人家‘零距离’接触,既要展现他举重若轻、一言九鼎的领导人形象,也要展现出他慈祥幽默,充满大爱的平凡老人形象。”

一部电视剧的深意

王群力

改革开放,从决策提出,至今三十余年。物质极大丰富,此后生活极大改善。很多人,走遍千山万水,见过五花八门。可是,我们依旧会怀念,拮据而清贫的八十年代,怀念那如饥似渴的岁月。最大的原因,那时候我们最接近改革开放时代的本质。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表现了一个传统革命家到现代政治家,这样一个政治人物思想转变的历史环境与机遇,讴歌了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人物,通过故事,展现了他和家人、战友曾经的际遇。而这部电视剧承载的诉求,显然远远不止一部电视剧那么简单。

影视剧,或者说其他文艺作品,总是会在中国很多重要的历史关头对政治产生很大的作用。我们记得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宗福先的话剧《于无声处听惊雷》、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很多的影视剧文艺作品,构成了我们国家复杂的变革和改革的历程。这部电视剧,仿佛让我们重温,甚至重新进入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充满历史痕迹,沉稳缓慢的节奏里,透露出一个信息:改革开放事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温故知新,改革任务依然艰巨,这绝不是这部电视剧想告诉我们唯一的信息。

 

作者:记者 张磊 编辑:李丹丹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4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