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涤非:一直在路上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4年08月28日 15:14:52 星期四 来源:杭州日报 |
人物名片 何涤非:浙江诸暨人,先后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中国美术学院成教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供职于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在何涤非的艺术人生道路中,有太多的“机缘巧合”,似乎每个机缘都被他稳如泰山般牢牢把握住了。有人说,他是幸运的,但我们相信,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执着、努力、向上的灵魂。在何涤非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坚守,一份信念。他从没停下脚步,从意气风发的年华走到今日,在路上,他耕云种月,在路上,他抱朴守正,甘享寂寞。 墙上一份来自北京的招生简章,改变了命运 何涤非的家乡,是诸暨安华镇的一个僻壤乡村,幼时,祖父戴着“地主”、“土匪”、“反革命”的帽子,村民们避之不及。“那会儿,除了几个不怕受牵连的铁杆朋友外,父亲基本不与人来往。闲暇时,躲在自家小楼,以读书、练字、写文章来打发时间。我从小耳濡目染,便跟着父亲一起涂鸦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初中毕业的何涤非跟随父亲来到诸暨县城。父亲在诸暨文化馆开了一家广告美术部,何涤非就在那里干一些工艺制作的活,顺便在诸暨总工会报名参加了美术班,学习绘画。有一天,何涤非在文化馆的外墙上看到了一则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招生的简章。在父亲的鼓励下,何涤非决定去赴考,顺利考取了舞台美术专业。 “我很感谢在父亲的广告美术部帮忙的日子,舞台美术专业是个综合的专业,它不仅让我的书法绘画技能得到了提升,也锻炼了我其他方面的各种艺术技能,也许我就是占了这个优势,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吧!”何涤非感慨地回忆。 在北京的四年学习,不仅让何涤非跳出了农门,也大大打开了眼界。“北京的那段日子,在我的人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那时我见到许多著名戏曲名家、美术家、诗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为人处世之道。艺术是相通的,戏曲艺术与书法篆刻艺术一样,除天资之外,都需要勤学苦练,需要毅力和气度。” 考中国美院成人大专班,考试那天竟然迟到了 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毕业后,何涤非被分配到金华的浙江婺剧团。后来又从事过多种文化行业的工作,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过书法练习。 一次,他到杭州看望一位在中国美院读研究生的朋友,得到了美院当时面向社会招考的信息。于是准备挑战一下。“那年的正月,我买了辅导书,整整一个月‘闭关修炼’,最终顺利通过了文化课的考试。不过,在专业课考试时,有个小插曲至今难忘。” 专业课考试前一晚,他与几个朋友聚会,结果第二天起晚了,赶到考场时,已开考30分钟。按规定是不能进考场的。何涤非百般恳求,监考老师竟然被他打动,答应让他参加考试。功夫不负苦心人,何涤非顺利过关,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成教书法专业。“后来那位监考老师告诉我,当时我的专业课考试是第一名。想想后怕,如果当时因为迟到被取消考试资格,也许又会错过后面很多的机会了……” 遇到恩师金鉴才,才真正懂得书法篆刻那些事 采访中,何涤非经常会提到一个人,他的恩师、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金鉴才教授。 “当初,是经朋友引荐,拜识心仪已久的金老师。一次,他打来电话,让我替他买份盒饭到葛岭山上(那时金老师的住处兼工作室在那里)。当我把盒饭送到时,金老师正在临楷书,我在一旁看得如痴如醉。金老师便主动让我经常去葛岭山上看他写字作画。”就这样,何涤非与金鉴才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 “从那以后,我经常向金老师求教,有了他的指点,我的整个书法路子渐渐清晰了。金老师不仅是我的书法老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是他让我学会了‘坚持’,不论是练字还是做人。每当处于困惑之时,金老师总能给予我指引和帮助。” “规矩从心,中和为的”的艺术理想,书法崇尚“师古守正” 何涤非书法五体兼能,而尤擅行书与隶书。他的隶书以汉代摩崖之气势,参以汉印字法,浑朴厚重,亦颇见巧思。其行书则出入于晋、唐、宋人之间,形式简约,笔法精到,气息儒雅。同时在各种书法思潮、流派和主义等喧闹不休的当今,却很难从他的书法里看到时风的痕迹,在艺术追求上能保持自己的信念并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自身勉力与感悟加上良好庭训与师承,造就了何涤非雅正内敛的书法气质。 他的篆刻作品同样令人称道。早在1998年,其篆刻作品就曾获第二届全浙书法大赛银奖,1999年10月又获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作品评展大奖、2007年,获得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作品评展大奖,并当场入社。 何涤非说:“我幼时因家庭影响,对书法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临习积久之后,就愈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适合自己的情感表达的艺术。之后的艺术道路上,又先后受到金鉴才等先生的教诲启迪,使我对笔法、学养、才禀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因之对‘中和涵润’的艺术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书养气、临池养心、在知与行的交互作用下,我渐渐明确了‘规矩从心,中和为的’的艺术理想,而在这一过程中,‘师古守正’给我的实践带来了无尽的动力,三十年的临池习书,感悟很深。” |
作者:记者 夏琳 编辑:李丹丹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