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铜锅点燃今年首把炉火
Fashion.hangzhou.com.cn  2020年10月20日 10:18:49 星期二  杭州日报

秋风起,秋冬进补正当时。对很多杭州市民来说,秋冬季进补膏方,像是一年一次的仪式,成为他们进补的首选。

10月17日,方回春堂第19届膏方生活节在河坊街国医国药馆正式开幕。开幕式上,万人齐聚中华老字号,19家医药馆启动义诊,700多位名医大咖为患者把脉问诊。祈鼓、开炉、熬膏、品鉴,现场呈现的传统制膏工艺,阐释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也传递着善意与温暖。

祈鼓、开炉、品鉴 第一锅膏方熬制出炉

“咚咚咚”,击鼓纳福,上周六上午9点半,在众人的期待下,一口盖着红绸布的紫铜锅被抬出,方回春堂河坊街馆馆长汪立源与国家级非遗膏方技艺传承人阿牛师傅俞柏堂,共同揭开了紫铜锅上的红布。现场,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鼻而来。阿牛师傅从徒弟手中接过竹篾开炉熬膏,宣布一年一度的冬令膏方进补季正式开启。

紫铜锅熬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如今虽有了机器制膏,但只有真正的紫铜锅才能将药性发挥到极致。

阿牛师傅熬制膏方祈福,为现场的嘉宾和顾客展示收膏过程中的“挂旗”技艺。这是他独创的技艺,以患者的年龄来决定膏的厚薄程度。

“老年人的话,滴水成珠即可,年轻人则要凝为‘挂旗’。”阿牛师傅为大家熬制的是雪梨膏,雪梨滋阴润燥,秋天气候干燥,正适合这个季节服用。熬制完成,汪立源馆长与阿牛师傅邀请现场嘉宾共同品尝膏方,将健康祝福送给大家。

自2001年复馆以来,方回春堂在每年秋风乍起时开办膏方节,为杭州老百姓请来名医坐诊开方,调理滋补,至今已是第19个年头,成为杭州中医中药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冬令进补成为仪式

68岁“忠粉”服用膏方13年

今年的膏方节,还来了一批忠实粉丝,踩着点赶来开膏方。他们服用膏方的历史,几乎和方回春堂老字号的年头一样长,将膏方吃出了仪式感。

说起和方回春堂膏方的渊源,每位老膏客都有一个故事。膏方,融入他们的生活,并让生活有了一些改变。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康健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实现五彩斑斓的梦想。”当天一早,68岁的老顾客林先生就赶到了方回春堂河坊街馆。今年,已是他服用膏方的第13个年头,“我喜欢摄影,平时经常出门采风,为了把身体的底子打好,每年都要吃一罐膏方。”

去过南北极,几乎走遍半个世界的林先生,自我感觉身体素质和年轻小伙相当。

“吃上膏方实属偶然。50多岁时,我感觉身体进入亚健康状态,总是打不起精神,上班时容易累,回到家很想早点睡觉,又睡不好,一年要感冒三四次。”到医院检查,医生没发现异常,但林先生总感觉身体不爽快。听了爱人和女儿的建议,林先生到方回春堂,找医师开了膏方,一服就是13年。

这些年,退休后的林先生感觉体力不错,南极洲、非洲、欧洲都留下了他摄影的足迹。

适当补养防病治病

服用膏方前先服“开路方”

“冬令进补,来春打虎”。一些春夏易发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来年就不易发作。

秋冬季如何吃膏方?阿牛师傅俞柏堂表示,原来患有慢性疾病,可以结合病症,一边施补一边治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更大。从目前临床应用膏方的情况来看,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的病人,或是气血阴阳津液虚弱的病人,都可以服用膏方,来达到除病强身的目的。

膏方讲究“一人一方”,辨证论治。一剂膏方有20多味药材,开膏方的医师须具备一定资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正式服用膏方前,医生一般会因人而异,开出一些能运脾健胃、理气化湿的中药,以改善脾胃功能,为膏方的消化吸收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些中药先膏方而行,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开路方”。

不过,俞柏堂提醒,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不要过早补膏,以免留邪为患。必要时,可在祛邪药中加入补益之品,以达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目的。对一般慢性虚证患者,只能缓缓调养,不宜骤补。另外,服用人参膏时忌服萝卜;服首乌膏时,忌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性膏方时,不宜饮茶。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

“您最美”公益行启动

寻找19位行业代表免费定制膏方

2001年方回春堂河坊街馆原址复馆以来,便开始举办各种义诊惠民活动。如今,方回春堂19家医馆遍布杭州乃至浙江,真正让方回春堂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名医馆”。

今年膏方节,由国家级非遗膏方技艺传承人、最美诚信浙江人、最美杭州人阿牛师傅领衔的“您最美”公益行也正式开启,联动方回春堂19家医馆,为19个行业的19个人,“一人一方”免费定制膏方。

无论您是30岁、40岁、50岁,还是70岁、80岁、90岁,不管您是工人、售货员、公交车司机、乘务员,还是程序员、教师、警察,只要您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敢于表现自己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追求精彩的人生,都可以关注方回春堂微信公众号,通过后台咨询,报名参加公益行,方回春堂将为您免费熬制一剂专属养生膏方。

作者: 编辑:张泓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