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人知,中国结并非从来都是“主角”。画水一带的农村妇女,旧时盛行用结艺作装饰品,除了中国结,还有土布衫的盘扣、布帐上的帐檐。经历一段特殊时期,中国结几近销声匿迹。
上世纪80年代初,画水兴起了花边厂、丝线厂。义乌小商品市场刚起步,许多画水人往外销售流苏。而在传统装饰艺术中,流苏往往与结艺搭配。加之永康宝剑产业日渐兴盛,剑穗上的中国结推而广之,重回了人们的视野。
1999年,养殖创业失败的蒋文园,找姑妈借了500元买了丝线,边研究边请教,尝试还原先人的工,传承旧时的艺。
谁料,一发而不可收。起初,她背着一袋中国结至义乌小商品城挨个摊位推销。因手工精巧、价格公道,她的手编中国结卖到脱销,最红火时,经销商们背着成袋现金,排队交钱取货。
“多的我不敢接,这是个细活儿,质量最重要。”蒋文园忙不过来,便将单子分给左邻右舍。接单后,她会先设计好图稿和模具,制定工艺标准,让村里其他姐妹编好再收回。
但到了验货时,蒋文园极严格:“用力稍微有偏差,或拉扯松紧稍许不一样点,成品大小、形状就会有差异。”线头长短、形状大小,各个细微之处,她扫一眼便知合格与否。
坚守,“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在岩下村,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扫出一边空地,铺上布或薄膜,地方窄一点的人家支着竿,红红的结,躺着或立着接受阳光的洗礼。据了解,这叫定型,为了让中国结不走样。定型后,中国结才能进入后续装饰流程。
“滋啦——滋啦——”离制作车间还有一段距离,就听见屋里传来胶带切割声。与之相伴的,是徐旭笑微信里,弹出的订货提醒。徐旭笑是蒋文园的儿媳妇,与丈夫一道从蒋文园手中接过管理工厂和传承工艺的担子。
经核对后,她在纸箱上做好标记:郑州50件、泉州100件……徐旭笑说,自家的中国结不仅销往全国,还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画水人做的中国结”。
市场曾一度饱和。2010年,不少加工户迎来了一段“低谷期”。销不动,利润走低。因红木家具崭露头角,一大批加工户转型做红木家具而去。这其中也蒋文园的儿子,这让她不免会思忖。
与此同时,机器量产的“板结”冲击着传统绳结的市场。因“板结”省工省料。以24结为例,用机器代替手工,每个工人每天可加工200多个,而同等规格的手工结,产量只有十分之一;同等规格的“板结”,用绳料1米左右,而手工结则用料20多米。
眼看着隔壁的华阳村,同行们已全力倾注于“板结”。从众,还是独行?蒋文园做了一番市场调研,最终还是“放不下这门手艺”:“就像一碗家常面,用家里的炊具才最美味,外头再先进的大锅,都做不出那样的滋味。”
坚守,守住了匠人心;独行,行出了差异化。2011年,胡长芬辗转找到了蒋文园。她是北京新新精艺礼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深耕节庆装饰市场,看中了蒋文园的手编中国结:“中国结,在我们的年礼产品中占据很重的分量。生产板结的人越来越多,手编中国结反而稀有了。”
销售数据也证明了胡长芬的敏锐。回头客们说起原因,无外乎两点:线好、工好。每个环节,都不含糊。古老且朴拙的坚守,制造出了丰腴的质感和年味。
生意越做越大,儿子也回来了。蒋文园陆续把本地的中国结编织能手和外来务工代表培养起来。目前,画水镇74个自然村中,超过60个村从事中国结加工,涉及上万人,每年产值达5个亿。“原本一年只卖40来天,自从在拼多多开店后,我们的卖货时间也拉长至全年。”蒋文园今年收了不少贵州和四川的“徒弟”,带动1000多人从事中国结制作。
悠悠南江之尾,流淌着对于匠造的忠诚和眷恋、与时代的交融变迁,以及与外界的相处之道。
创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当天的打包告一段落。蒋文园盯着不远处的模板,若有所思,次日要接受一场非遗传承人的“考试”,她对自己设计的新款颇有信心。“考试”的压力,其实在日常。手编中国结的“复兴”,离不开销售渠道的拓展,也离不开产品研发能力的提高。
自从在拼多多上开店,关于编绳工艺、图形创作方面的讨论,频繁地出现在胡长芬和蒋文园的聊天记录里。胡长芬透露了一个细节:此前,蒋文园微信上给她传了张图,让她提些建议。“产品开发是非常枯燥的,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坚守?”
她们是编织者、销售者,在她们和中国结的故事中,不仅有表意上的团结,还有一种不断自我更迭的胸襟。
“通过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平台接触到消费者,创新就要根据他们的需求。中国结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胡长芬说,接收消费者的售前咨询、售后反馈,能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
天南海北的客户,发来几张成品图,蒋文园只要瞟一眼基本能判断做不做得出来。然后,她和村里的老手艺人们讨论摸索出省时、省料的编织手法。
同时,生肖、京剧、铜钱……每一件器物、每一段经历,都可能成为蒋文园设计的灵感。新式图样,与传统样式组合,又能挖掘出各种有趣的差异,奇迹般地将中国结延展成一个丰富的江湖。加入“多多新匠造计划”后,新新精艺“上新”了20来款手编中国结,其中就有蒋文园申请了专利的“好运双至”和“四季安康”。仅11月,线上销售额就达60余万。
为了让中国结的编织技艺在“云端”传播更广,新新精艺还通过店铺直播,讲解与中国结相关的历史,并细分教学步骤,让屏幕前的人了解并掌握中国结的编法。
今年以来,拼多多先后对蒲编、宫灯、木梳、厨具、陶瓷、玻璃等产业带优质产品进行专项扶持,受到了平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多多新匠造”的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搭乘数字化快车,传统手工艺产品正在迎来出村进城的大好契机,接下来平台将进一步发挥数字化优势,在乡村产业带品牌化、数字化的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