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贴近银行卡交易记录看光光?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4年07月03日 16:16:55 星期四  来源:都市快报

记者 蒋大伟 文/摄

只要把银行卡往手机边上一靠,手机就能读出银行卡的交易记录?最近,这样一则传闻在网上引起热议。

这是真的吗?我们决定自己动手求证一下。

快求证

实验:三星note3手机读出了带芯片的银行卡和公交卡

首先,我找来了6张不同银行的银行卡,其中3张信用卡,3张储蓄卡。我左手拿银行卡,右手拿自己的老款(2012年购买)三星手机,6张卡依次紧贴手机,无任何反应。

接着我换了同事的iPhone5手机如法炮制,仍无反应。

再换成同事的一款诺基亚手机重复同样步骤,6张银行卡中的2张靠近手机时,发出了“滴答”声,但仅此而已,手机没有进入任何界面。

暂停实验,上网搜索。一位网友说,用手机刷银行卡信息,日韩系手机的成功率相对高一些。

于是我又借来了同事的三星note3手机,神奇一幕出现了——

6张银行卡中,有两张IC芯片的银行卡一靠近手机,手机就自动进入了支付宝应用的界面,并随后出现另一界面,显示我银行卡号的末四位及相应银行卡的最近10次交易记录。再点击进去,这10次刷卡消费情况(时间、地点、金额等)的详情也一目了然。

一位同事问,是不是带IC芯片的卡片都有反应?他拿来一张公交卡对准手机,果然,手机随即跳出了支付宝界面,还显示这是一张公交卡,并显示了该卡最近10次产生的费用情况(乘坐公交车和租用公用自行车记录)。

满足这三个条件,你的手机就可以读取银行卡

综合实验结果和其他媒体的报道,用手机读取银行卡的消费记录等信息,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手机要自带NFC功能。

我们实验中的4部手机中,两部有NFC功能。NFC是英文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的缩写,和以前流行的“蓝牙”技术有点相似,不过它速度更快、传输距离更短。

2006年,诺基亚推出第一部NFC手机,现在,越来越多的手机都配备了NFC功能,比如三星、索尼、华为,小米等等。通过NFC可让两台手机快速互传文件,甚至可以刷卡支付、搭乘地铁、互换名片。但昨天实验里的老款三星手机未配备NFC功能。

2.手机要有开通支付宝钱包等支持NFC支付平台的软件。

昨天用于实验的三星note3手机和诺基亚手机,前者装了支付宝钱包软件,后者没有装,因此后者只有“滴答”声,不能读取银行卡信息。支付宝客服昨天向我们证实,支付宝钱包还有支持NFC支付和转账查询的功能。

3.银行卡必须是IC芯片卡。

某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服昨天向我们说明了IC芯片卡和传统磁条银行卡的不同——前者有存储银行卡交易信息的功能,因此可能在某些设备的连接下显示出银行卡的部分信息,后者不具备此项功能。

支付宝:用手机读取银行卡信息,不会影响卡内资金安全

做完实验我们心生忧虑——银行卡交易记录等一些涉及隐私的信息,岂不是很容易泄露?

我们又做了一个实验。首先,我把一张IC芯片银行卡放在裤兜里,用自带NFC功能的手机贴近裤袋口,“滴答”一声,“刷卡成功”。当我把这张银行卡放进皮制钱包和背包里再试,手机已无法识别到银行卡。

通过反复实验发现,银行卡信息只能在离手机约5厘米范围内被识别。

支付宝工作人员说,IC芯片银行卡如需通过支付宝钱包在支持NFC功能的手机上进行转账、支付,须输入支付宝和银行卡密码,因此银行卡持卡人不必担心卡内资金的安全问题,但是自动显示交易记录的功能,目前尚无法修改。不过,显示的交易记录都是一次性的,无法保存,用户如不放心,可关闭手机的NFC功能。

不过,NFC毕竟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的通信方式,个人信息仍有被非法获取的可能。银行专家建议,持卡人要妥善保管好银行卡,不要让银行卡离开自己的视线。

据媒体报道,在日本,韩国及欧洲一些国家,日常生活中利用手机NFC功能进行支付、转账已相当普及,但在我国,这项技术应用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还面临着标准不统一、行业规范缺失等问题。

作者:记者 蒋大伟 文/摄 编辑:兰超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4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