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信息和智慧的翅膀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4年07月31日 13:48:39 星期四  来源:杭州日报

杭州又一次站在发展的新起点——近日,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动员全市上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全力推动杭州高起点上的新发展。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美丽,是杭州市民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亦是这座城市被寄予的殷切希望。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战略思想,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文创产业之中,努力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不断推动“美丽杭州”建设从蓝图向实景转化。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以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为主要内容、以扩大智慧应用和信息消费为主要导向、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集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为一体的新经济形态,已成为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内容,给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优先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已成为全球和国内各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是杭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生产美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生态美的根本途径,是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实现生活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智慧城市、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

发展生态工业,在绿色发展中彰显生产美

杭州市通过实施“腾笼换鸟”、“优二兴三”、“创新强工”等战略,实现工业发展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节能减排同步,初步走出了一条工业与山水齐美、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之路,先后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腾笼换鸟,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杭州启动市内工业企业搬迁计划,目前已有137家企业完成搬迁,占搬迁计划总数的94.48%。工业企业的迁离,一方面为城市建设腾出大量“绿地”,这些用地通过合理规划,建成城市的创意园、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商业中心等,大大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杭州城市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企业有选择地迁往余杭、富阳、临安等地,不仅成功破解厂房用地受限等要素制约,还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比如临安经济开发区,在承接市区杭氧、杭叉等装备制造业企业搬迁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相继获得了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浙江省最具投资环境竞争力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等一系列荣誉。

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产业升级。杭州市先后制订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若干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若干意见》、《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政策措施,通过抑制落后产能项目建设,关停淘汰落后生产线和设备,推动工艺设备技术改造等措施倒逼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杭州先后关停(小火电)机组容量70多万千瓦,机立窑生产线154条,黏土砖瓦窑企业236座,小炼铜、小电镀生产线100余条,拆除小锅炉2000余吨,淘汰小造纸和落后造纸产能300多万吨,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国家、省下达的淘汰计划。

节能减排,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杭州市大力引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实现了工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是抓管理,实现节能降耗全过程监督。强化源头管理、过程监管和执法监督,严把总量准入关,加强项目用能审查,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督促、指导企业加强节能技改、提高能源管理水平。二是抓治理,做好污染物减排。深化化工、医药、印染、水泥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工作,建立新项目立项审批联动机制,坚决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两高”行业说“不”。三是抓创新,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建立全国最完整的排污权交易法律法规体系,创新排污配额的分配方法。到目前为止,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合计交易了10次,涉及97家企业,总成交金额达1.1495亿元。

创新强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杭州市实施“创新强工”以来,通过政策引领、资金引导、项目推进、平台建设等“多管齐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据统计,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销售产值3895.88亿元,同比增长8.1%,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更加凸显,物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高新区(滨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等平台载体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格局显现。目前,全市已累计认定国家级基地和试点拓展区79个,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43个,全市具有有效资质的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673家。

发展生态农业,在产业升级中彰显生态美

杭州市立足循环经济理念,坚持产业化发展、标准化引领、模式化创新,打造特色、现代、品牌生态循环农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杭州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率先建成“美丽中国”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产业化发展,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围绕《杭州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生态农业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意见,努力打造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共兴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在生态循环产业体系的产前阶段,杭州加强科技研发,实施循环生产,积极培育一批现代种苗企业。比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萧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雨水回收系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手段,实现种苗培育能量利用的循环化。依托这些资源,园区还延伸开展了农业旅游,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在生态循环产业的集聚方面,杭州通过培育项目、示范企业,促进生态农业向企业、园区、优势集聚区集聚。2013年,新建18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1个粮食功能区、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5家。在延伸产业链条方面,杭州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至2013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65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全年接待游客2689.4万人次,经营收入26.85亿元。

坚持标准化引领,打造品牌生态循环农业。杭州结合农业标准化行动和示范项目、企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循环模式、产业园区、产品产出的标准化、品牌化。一是循环模式标准化。杭州大力开展生态循环项目示范建设,推进循环模式标准化。至2012年共建成430个生态农业示范工程项目,41个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种养结合示范项目,形成推广“猪+沼+果+渔+肥”循环种养等11个较为成熟的模式。二是示范园区标准化。杭州出台了《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办法》、《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示范园区标准,引导生态循环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至2011年,杭州共完成36个高效生态种植示范区、18个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6个水产高效生态养殖示范项目、365个都市农业园区、10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三是产品产出标准化。杭州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和农产品质量预警、追溯标准化管理体系,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至2011年,制定发布实施142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

坚持模式化创新,打造特色生态循环农业。近年来,杭州加大循环农业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一是立体农业循环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农业生产体系内部物种之间的互惠互利、相克相生,使废物量排放最小,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该模式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三是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该模式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投入和废弃物排放。杭州依托农村能源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多元化循环链。同时,在农业水产养殖、花卉培育、畜牧养殖等方面试点探索地能应用新领域。四是有机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不采用基因工程、施用化肥农药,而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形成由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有机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有机消费领域构成的生态产业链。

发展文创产业,在共建共享中彰显人文美

近年来,杭州市立足人才、环境、文化、产业、市场等比较优势,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目标,积极把握“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方向,深入实施 “名人、名园、名企、名品、名牌”建设工程,不断增强文创产业的渗透力、带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确立发展目标,提升产业实力。杭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此后又提出要加快发展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十大产业。2010年6月,在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将“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确定为杭州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志着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由地方性战略升级为国家级战略。

明确发展重点,突出产业特色。杭州市扎根于城市特色,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重点行业,其中动漫、影视等部分行业优势日益突出。目前,杭州拥有5家国家动画产业(教育)基地,8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2013年底,全市16家市级文创园区建成面积达386.58万平方米;集聚企业3128家;就业人数达50568人;完成招商引资额达5.77亿元。23家市级文创楼宇建成面积达83.33万平方米,已使用面积达79.02万平方米,集聚企业2121家,实现园区建设投资累计总额46.7亿元,就业人数达37161人。

打响文创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方面,杭州市坚持“筑巢引凤”,着力打造“文化人天堂”,陆续引进余华、麦家、刘恒、邹静之、赖声川、朱德庸、蔡志忠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带动杭州文创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杭州市坚持产业化、品牌化和系列化“三化”引领,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打响文创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目前,杭州已逐步形成“上半年主打动漫节、下半年主打文博会”两大主要会展与专业会展相互关联的展会体系,为文创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数据显示,2013年,动漫节和文博会两大会展实现交易额151.2亿元,参展企业家2972家,参观人数173万人次,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120.7%、341%、68%。

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

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对杭州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明确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方向,一手抓大力培育新兴智慧产业,一手抓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按照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要求,着力抓顶层设计、简政放权、要素市场化改革和示范带动,真正做到该交给市场的还给市场,该交给社会的转给社会,充分激发发展活力;要坚持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应用服务“三位一体”,按照坚持“优网”、“搭台”并重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家庭共推的要求,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升级改造,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云平台,加快民生领域的智慧应用和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发展体系;要突出布局优化、自主创新、项目带动、人才支撑四个重点,着力做好产业布局“提升”、“做大”和“拓展”三篇文章,破解经济和科技“两张皮”,谋划和推出一批引领性龙头项目、突破性创新项目、支撑性平台项目、实体性产业项目和应用型民生项目,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百亿级智慧产业龙头企业,集聚一批国内外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做实做强发展基础;要做好平台、政策、环境、考核、安全五大保障,着力强化发展支撑,形成发展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作者:项辉 吴玲虹 编辑:李丹丹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4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