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要在实施 “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中走在前
Fashion.hangzhou.com.cn  2022年06月27日 08:30:33 星期一  杭州日报

在省党代会报告中,文化篇章笔墨浓重。其中,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作为打造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的重要一招,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长期致力于研究西湖文化和钱塘江文化的杭州市政协智库专家司马一民。

记者:浙江为何要把宋韵文化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司马一民:“两宋”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时期。“两宋”政治制度比较开明完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繁荣,科技和发明创造众多,百姓生活安定,即使放在人类文明史上看,“两宋”也是一个发展高峰。尤其是南宋定行都杭州以后,经政治调整、经济更新、文化重建等各种要素的整合,将两浙地区的社会整体发展提升到了全国的最高水平,并在这个基础上造就了各领域的人才精英群体。作为南宋核心区域,浙江是宋文化盛极之时的集大成之地,是两宋文化遗存的集聚之地。2020年9月,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宋韵文化”;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强调“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纵观两宋时期,学术思想开放活跃、艺术文化繁荣先进、人民生活优雅文明……留下了许多瑰宝。对于走在实现“两个先行”目标道路上的浙江,宋韵文化依然值得我们深挖。宋代“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与今天“求真务实”的浙江精神在思想内核上一脉相承;“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相对自由宽松的经济政策,与浙江一直以来站在改革开放潮头、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等都有历史渊源;宋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创新创造的精神趋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与今天我们所说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有着内在的契合。穿越千年,挖掘宋韵文化这座富矿,让它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作用,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是非常好的载体。这既是浙江的一种历史责任,又是浙江面向未来续写新的历史辉煌的新起点。

记者:如何理解“传世工程”?

司马一民: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需要在历史发展的轴线中把握定位方位,需要在时代发展的版图中提升格局视野。找准目标和路径,千年宋韵的当代价值才会不断得到体现,并在高起点上进一步推进,从而让更多人感知古今交融、岁月沉淀的文化之美。文化像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既需要一代代传承,又需要不断创新,那样才会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润泽当下万物。

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在省委文化工作会议后,浙江各地在推动宋韵文化理论研究升级、加强省域宋代遗存考古挖掘和保护展示、打造宋韵文化品牌等领域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成果,宋韵文化作为浙江的文化标识已经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宋史研究方面,人们对两宋历史地位和文化形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客观,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这些都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研究。

记者:在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中,杭州的优势是哪些?在省内处于怎么样的地位?

司马一民:杭州作为曾经的南宋都城,有着南宋皇城遗址等一大批历史遗存。在很多的宋代尤其是南宋典籍中,记载的大量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内容都与杭州相关;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保留下来的大量的诗词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与杭州相关;还有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保留下来的大量书画也都与杭州相关。这些都是研究宋韵文化的极其珍贵的“富矿”。杭州有责任挖掘好、研究透这些“富矿”,向全省提供宋韵文化传世的基础;在挖掘、研究宋韵文化的同时,谋划并实施根植于杭州的“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并且走在全省前列,这是杭州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记者:要打造“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这些传世工程要如何“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司马一民:通过打造“打造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要十分重视“流动”起来,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传承”下去。宋韵文化的传播,研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是基础,但研究是为了应用,应用了才有生命力,才有可能传承。在抓好研究的同时,要同样着力抓好应用,使宋韵文化成为活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宋韵美食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至今用11个月的时间,我和凌雁老师将宋韵美食研究成果与杭州百年名店楼外楼合作,研制出“西湖十景宴”和“宋韵美食新滋味”两堂宴席,把宋代美文美画美诗融入美食之中,还进行融汇古今的宋韵文化解读,并将这一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新成果编印成书出版,受到了文化界、餐饮界和读者食客的好评。去年底我将多年的研究成果结集为《杭州宋韵话东坡》一书出版,挖掘诗词背后的杭州故事,做了宋韵文化普及工作。这些只是宋韵文化“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的两个例子。杭州还有许多“非遗”传人,也在做“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的各种项目。只要我们大家有心,宋韵文化“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是能够做到的。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要区分文化展示与市场化运作的区别。要特别重视市场化运作,“流动”就是市场化运作,要大力培育宋韵文化“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的市场主体,要想“传承”下去,必定得先“流动”起来。

作者:李忠 编辑:吴燕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