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奥秘在哪里?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3年05月06日 09:02:51 星期一 来源:都市周报 |
陈逸飞尚未画下《双桥》,周庄尚未成为著名小镇,昆山经济还没有冒尖的时候,昆山的奥灶面就已经闻名遐迩。 为什么叫奥灶面?一种说法是奥妙在灶头上。昆山人很早就有吃早面的习俗,故昆山城内面馆林立,最好吃的那家面馆又小又旧又脏,桌凳放置随便,土灶炊烟弥漫,店主油渍满身,如同今日的大排档。 鏖糟是昆山土话,不太干净的意思。没想到,这个怪怪的名称不胫而走,名噪苏南。另外一种说法有点传奇色彩,说是由清乾隆赐名而来。说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一次微服私访到了昆山饥饿难忍,看到一个小饭馆内还隐隐有灯光,就让人去敲门。一位老太太应声开门,乾隆说想买点饭菜充饥。老太太说,实在对不起客官,饭已没有,菜也卖光了,客官要是不嫌弃,老身正煮着自己吃的面条,可以胡乱吃一点。乾隆谢过以后,就在那个小面馆里吃了一碗面,也许是他实在饿急了,也许是这碗面确实鲜美,吃得乾隆龙心大悦,当面询问:这是什么面?老太太说家里的鏖糟面,不上台面的。后来乾隆回到北京想起昆山吃的鏖糟面,就赐名“奥灶”。 依老百姓的眼光看,是不是皇帝赐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昆山的奥灶面为什么好吃。昆山地处江南腹地鱼米之乡,历来气候温润,环境安宁,生活富庶。人们的主食是米饭,面条仅仅是点心。正因为是点心,所以要好过主食才有人捧场。 在杭州想吃这碗奥灶面,得上书香世家。书香酒店集团旗下家家酒店都有地道的奥灶面,仅胥城大厦一家,每天就要卖出400多斤面,名声自苏州城响彻了整个江南。总厨潘小敏是书香集团的一宝,他服务过外交部后厨,一度主理江泽民的一日三餐。奥灶面就是潘小敏的拿手菜,从引进到改良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一碗正宗的奥灶面,功夫都在汤头里。面汤分为红白两种,白汤是以老鸡、老鸭加上猪腿骨熬制而成。 讲究的白汤,连鸭也很有说头,在每年的中晚稻收割登场之际,鸭群宿田,新谷活食,催膘增肥,大麻鸭纷纷上市,最合适的麻鸭是五六斤左右,烧制卤鸭下锅时要保持三分清,三分加工七分火功,并根据气候状况热汤浸泡或冷汤浸泡,烧制好的鸭皮雪白,味香至骨。书香世家的这一碗,这阵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用活鸡活鸭,全靠筒骨和蹄髈出力。 红汤更有说头,青鱼每天宰杀,从捕、宰杀、洗涤,直到厨房烹制,要做到“鱼不落地”。鱼身上的鱼头、鱼尾、鱼肝、鱼油、鱼鳞都不扔掉的。用鱼身上的东西加上剔去肉的鳝鱼骨头、螺蛳、鸡骨头来吊汤,味道比原汁鱼汤还要鲜美。书香世家用的是上等青鱼头、螺蛳、鳝背、虾壳先过油过水,熬足八个小时。 熬好的红汤白汤按一比一的比例勾兑,再加入总部来的中药材料包继续熬,这样熬出来的汤汁汤浓味鲜。更有些师傅讲究每天一锅红汤一锅白汤没有间断地滚着,第二天,把第一锅和第二锅的汤各取出一半,将两锅汤混在第三个锅中,兑成新的汤底卖给顾客,老汤再添新的材料,翌日再取,循环不息。这样的老汤,是每家面馆的传家宝。 奥灶面最注重五热:“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实际上诀窍在于煮面的火候。面只煮到九成熟还有硬芯是时候捞到热碗盛的热汤内,端到客人面前正好十成熟。所以,一根根都十分挺括,像古代仕女们的发髻一样梳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五热之操作准则之下,面条最是软硬适中,醇香爽口。所有的香味都被热力逼了出来,香得错综复杂,悠远神秘。 一般来说,客人大多是用过正餐后再来上一碗抚慰下肚皮,没有浇头。如果单单冲着一碗面去,有焖肉、虾仁两种浇头。焖肉肥而不腻,虾仁晶莹透亮。面下好,浇头放上面。吃的时候,挑起面将浇头焐在面底,尤其像焖肉之类的浇头,高温中一焐,吃在嘴里香气四溢,肥而不腻,与面是绝配。 |
作者:文|陶煜·图|步恩撒 编辑:吴燕 |
上一篇: 一样面条百样吃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