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渔业现状: 年交易量的一半只能做鱼粉和饲料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3年11月14日 09:08:55 星期四  来源:杭州日报

驻宁波首席记者 吴静

通讯员 楼美易

今年休渔期刚过,杭城市民就第一时间尝到了东海渔场的海鲜,然而,东海渔业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带着问号,记者在休渔期结束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来到海洋大县象山,进渔村,上渔船,探水产城,调查了解。

小南田村,一户渔家三代同堂的生活

记者来到宁波象山县小南田村,61岁的村民王阿明和老伴正忙着剥藤壶。这是一种生长在海边礁石上的坚壳小动物,是渔民们常吃的下酒菜。他身旁的几箩筐藤壶,都是他和老伴用铁铲从礁石上敲下来的:“以前这东西不值钱,现在成了酒店稀罕物,一斤能卖30多元钱。”老王布满老茧的双手,被海水蚀得通红,他说,“这东西壳多肉少,这几筐也只能剥出四五斤肉。”

早年时,王阿明当兵退役。“当时打鱼好打,我花了3万元,与他人合股买了一艘渔船,从此就开始了渔民生活。”在王阿明记忆里,那时一网撒下去,就能捞起几百斤鱼,运气好的话,一网就有上千斤的收获。不过那时鱼都不值钱,“当时没有汽渡和大桥,交通不便,海货运不出去,大鲳鱼一斤只卖0.3元,还没人要,打来的鱼只能做咸鱼或晒鱼鲞,再把干货拿出去卖。”年纪大了,王阿明不得不“上岸”了,但他还是闲不住,一有时间他就穿着草鞋、背着箩筐去海边敲藤壶、岩蒜,“现在国家政策好,渔民也有养老金了,我每个月有1150元。”王阿明一边剥着藤壶,一边感叹。

王阿明家的房子是一间两层楼的小平房,都是王阿明从海里“淘”来的。他有两个儿子,王启辉和王启航,老大已有两个孩子,一家三代人就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兄弟俩每人一条渔船,不出海时,就停在村里一个叫“风门口”的港湾里。

王启辉17岁那年就上船了,他已算是经验丰富的老渔民。陈亚萍是隔壁村的人,会补网,两人经人介绍认识。那时,王启辉觉得,一个出海捕鱼,一个在家补网,这样挺好,两人就结了婚。如今,两人结婚12年,女儿10岁,儿子2岁。陈亚萍是个很贤惠的女人,现在补网少了,陈亚萍就帮着丈夫卖海货。只要出海,王启辉就会将打来的鱼直接送到对面的石浦渔港,陈亚萍就到那边去“接应”。她找来小货车,将成箱的海货运到石浦最大的农贸市场卖。

“有时有人来收,20多箱就批发掉了,若没人来收,就得零卖,海鲜容易坏,价格就越卖越低,亏本也得卖,到手的钱要除去50元运费、20元码头费和10元摊位费,赚不到什么钱。”陈亚萍一边做饭一边说。

老幺王启航今年也30出头了,但还没结婚,家里人都替他着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地很多人都不愿嫁给渔民,一是渔民长期在外,有风险;二是渔村经济条件不好,经济条件好的都洗脚上岸进城了。

亲历打鱼,三网下去都是小鱼虾

王启辉带记者上船去看看他们的打鱼生活。浙象渔02116,是王启辉的渔船,长19米,宽3.6米,船速能达到10节/时,折算过来,大约是18公里/小时。“风门口”说是港湾,实际上并没有码头,王启辉通过一艘自制的泡沫小筏子爬上船。这是一艘买了10多年的木壳渔船,船上没有冻库,只有一个冰箱,120马力的柴油机,没有任何消声设备,机器轰鸣声,让人说话不得不扯着喉咙拉开大嗓门儿。

王启辉望着远方,布满老茧的大手撑在操作台上。操作台和柴油机舱中间,是休息室,空间很小,只能弯着身子爬进去,里面没有床,只有一张油腻腻的草席和一条油腻腻的被子,还有一件红色的防水救生衣。床边放着啤酒、八宝粥和方便面。厨房和操控室连在一起,高压锅、煤气瓶在海风的侵蚀下,都已锈迹斑斑。“这艘船就我一个人,一般出海就是两天一夜,生火煮饭太麻烦,方便面和八宝粥就能对付过来,我已经好久不在船上开火了。”一路上,王启辉不时盯着船用GPS,不停地调整着方向。“以前船上没有GPS,这是前两年花2500元钱装上的,比看指南针方便多了,周围哪里有船,一目了然,而且还可以直接喊话。”不过,操作室里还有一个很大的指南针,王启辉说,万一停电或遭遇恶劣天气,最终还是要靠指南针,“有一回,我出海就遭遇了大风暴,船随浪沉下去,几乎看不见外面的山头了,最后是依靠指南针才回港的,那是我出海最危险的一次。”

该收网了,王启辉停下船,熟练地穿上雨衣、戴上手套,当他将渔网拖上船时,整网都是些小鱼小虾,随着渔网上来的,还有一些骨头、破网等垃圾。随后,王启辉再一次把渔网扔进大海。这样连续撒了三网,但收获的仅仅是一小篮杂鱼,如果拿到市场上去,没有一条是有“卖相”的。“现在柴油太贵,一桶要1270元,我一般出海两天一夜,差不多要两桶油,我这样的小船,一年补贴5万元,像大船都是几十万元柴油补贴,我几乎是出海一趟就亏一次。”王启辉大倒苦水。

北纬29°06,东经121°59,再也不能往前面走了,因为这一带有很多流网。流网是依靠浮子浮起,随海流或潮汐漂流的一种大型渔网。船再开过去就会破坏流网,容易发生冲突,我们只好打道回府。“晚上到咱家吃饭吧,这些东西都是你的战利品应该尝尝。”等再次回到老王家,已暮色四起,陈亚萍早已将晚饭准备得差不多了。

开饭了,老人、小孩围桌而坐,满桌全是海鲜,除了一盘杂鱼是我们这次出海的收获外,还有藤壶、岩蒜、米鱼、梅鱼等。

说话间,王启辉给记者倒了满满一碗黄酒:“这酒能驱寒,海边的渔民都这么吃,你也来一碗。”

渔二代船老大,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卫星电话

“1997年,石浦这边夫妻吵架的、打架的、离婚的,非常多,为什么?因为亚洲金融风暴,造船和渔业都不景气,很多失业在家。”宋志龙的谈吐很幽默,像在说书。如果说王启辉一家是土渔民,那么,洗脚上岸的宋志龙就是真正的渔二代,他开的是丰田锐志车,住的是一幢三层小别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卫星电话,看看自己的渔船在什么位置。

父亲宋元也是渔民,他家的第一艘渔船是从当时象山渔业队买来的木壳船。“1994年,为发展远洋渔业,象山号召造铁壳船,当时我听了就来兴趣了,与人合股造了一艘2000多吨位、350马力的双拖铁壳船,速度也很快,现在很多新型渔船和捕鱼技术都出来了,我的船也跟不上了,今年我又新造了一艘渔船,里面设施跟五星级宾馆似的,9月16日刚下水,现在在南太平洋上捕鱼,半个月回来一趟。”现在他船上有8个人,来自四川、安徽、宁波等地,他嘱咐船员要科学捕捞,不能像有的渔船那样用耙泥到泥床上去拖海参,说起过度捕捞,宋志龙就来气。

远洋渔业带动,将东海产品销往全世界

近年来,象山远洋渔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海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渔需物资供应业,餐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同步快速发展,盛安明无疑就是受益者。盛安明今年47岁,看上去很精明,几年前,他从山里搬到石浦,在这里的农贸市场卖海鲜,由于经常到水产城拿货,他也从中看出了一些门道,于是他和侄女婿索性在象山中国水产城租了一个店面,专门为他人做海产品代销,把东海的海产品卖到了全世界,几年下来赚了不少钱。

如今,盛安明在水产城附近建了3个冷库,里面存放着几百万元的鲜货。记者注意到,盛安明冷库的一条横幅,让他成了水产城的“名人”:“专供杭州联华超市总部”。今年象山开渔节时,杭州联华华商集团与象山中国水产城签订了采购协议,将今年开渔节第一网打捞的优质海产供给杭州联华超市。盛安明从中嗅到商机,开始向杭州输送新鲜水产,“目前采购量并不大,每月只有30万元-40万元的货。”盛安明说。盛安明的冷库,按照出口标准,温度控制在零下23℃-25℃之间,存放的都是野生黄鱼、鲳鱼、带鱼等高档鱼。“目前每年交易额有1亿元,但利润并不高,一年只能赚500多万元。”

在象山中国水产城附近,像盛安明这样的新型渔民还有很多,有水产加工的、也有水产销售的,还有从事渔需物资供应的。

东海渔场堪忧:带鱼筷子宽,鲳鱼纽扣大

要了解东海渔业,象山中国水产城自然是一个饶不开的地方,象山、舟山等地的很多海鲜都在这里交易。

老胡是石浦人,以前也是渔民,后来不干了就在水产市场帮人拉货。由于水产城是24小时交易,水产城早上人并不多,只有少数刚刚上岸的水产在这里交易,附近马路上,停满了来自山东、福建等全国各地的冷冻车,这都是到这里来批发海鲜产品的。

走进水产城,海腥味扑鼻而来,地上摆着一排一排的白色塑料框子,里面装的都是小带鱼、小鲳鱼以及小虾潺,有的带鱼只有筷子宽、小鲳鱼也只有纽扣大,“这些鱼人是不能吃的,主要用于做鱼粉和饲料。”老胡称这些小鱼虾为“基料”。

在老胡的记忆里,6年前,在这里交易的多是成鱼,很少看到这样的鱼苗,但最近几年,这样的基料鱼越来越多,“这几年拉过的海产品中,基料几乎占了一半,而且越来越多。”对于这种现场,老胡已经见怪不怪了。

象山中国水产城1995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后经改造升级,成了一个集交易、中介、保鲜、冷冻冷藏、渔需物资供应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专业水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吸引了大批舟山、温州、台州、福建、江苏、山东等周边省市渔船和全国各地客商,年水产品集散能力达40万吨,年交易额达40亿元,被誉为“亚洲第一水产交易市场”。

记者从相关方面了解到,这样的基料鱼,几乎占了水产城交易量的50%。如果按照年水产品交易量40万吨计算,其中就有20万吨这样的小鱼虾在此交易。“这是渔政部门监管的缺失,看着这些小鱼小虾我们也心疼,你不捕捞别人也会捕捞的,我们也是没有办法,虽然水产城一直在号召科学文明捕捞,但收效甚微。”象山中国水产城管委会相关人士这样说。

作者:驻宁波首席记者 吴静 通讯员 楼美易 编辑:兰超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