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前的浙江人,怎样过日子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3年09月16日 09:26:34 星期一  来源:今日早报

它是我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专家们开了三天会研究这个龙游荷花山遗址——

万年前的浙江人,怎样过日子

 

一万年前的浙江人,是怎么生活的?

9月13日到15日,国内众多考古专家汇聚龙游,开了三天会——“龙游荷花山遗址暨钱塘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就是要解答这个问题。

201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游荷花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稻作、有陶器、有住房痕迹,这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的重要遗址。

它,也是继上山遗址和小黄山遗址之后,第三处正式发掘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而如今,考古人员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地区,共发现了16处遗址群。

它们意义重大——是至今见到的浙江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距今10000年至9000年左右。这也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张忠培,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严文明等专家的最终界定。

更重要的是,这16个遗址群里,都发现了稻作遗存,专家认为,龙游所在的钱塘江上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住在“山顶富人区”

荷花山遗址,在龙游县湖镇马报桥村邵家自然村,海拔有些高,有20多层楼那么高。东区就在一个小坡顶上,记者走上去颇费了点劲。

地上三三两两的圆形柱洞,首先映入眼帘,有20多个。记者曾在萧山老虎洞遗址、余姚田螺山遗址,也看到过像马蜂窝一样的“洞”。以前人们住的房子名为干栏式建筑,像云南的吊脚楼一样,下面储藏粮食,上面睡觉休息,这些洞就是柱子在地上打根基留下的痕迹。

只不过,荷花山的柱洞,不算密集,那么,它的形态,也是吊脚楼吗?

“木构建筑是肯定的,是不是干栏式建筑,还不能确定。”荷花山遗址发掘领队、钱塘江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主持者蒋乐平研究员说,河姆渡是沼泽地形,比较潮湿,所以房子下面要架空,而荷花山遗址位于山的顶部,有人认为遗址虽然浅表露出来了,但可能受耕作等影响,柱洞的基础,其实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还要深。

其中还有几个坑,凹下去很深。因此,几位专家认为,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这里也有半地穴的房子,这在北方比较多,比如西安半坡遗址,他们是往下爬的,从地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蒋乐平说。

我们熟悉的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都在平原地区,而荷花山,包括之前发现小黄山、上山遗址,都有一定的海拔。为啥1万年前的人,选择明星才住得起的“山顶富人区”?

“人类的定居,有一定的脉络发展。7500年以前,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还没有形成,潮水经常会进来,大部分地区都被海水浸没了,所以平原并不适合居住。”研究稻作农业的研究员郑云飞说,后来演化为湿地平原,人们才从山地下来,开始慢慢种水稻,良渚时期的生活发展就很快。稻壳用来做陶器

往东北方向走一点,有很多灰坑,这是堆积生活遗物的地方,比如简单的陶器、石器,还有各种石片。

记者拿起一片碎陶片,上面有斑斑点点的白色凸起物。“这是稻壳。”一旁的郑云飞说。

 难道稻米已经像良渚时期一样,成为人们的主食?

“还不能说是主食,只是一部分。此时,人们开始耕种水稻,而它在食物中占的比例不高。人们吃的东西,最多还是靠采集狩猎。”蒋乐平拿起一个圆圆的石头,中间有一个凹槽,“这是网坠,用绳子穿起来,有点像流星锤,可以用来捕鱼,也可以用来狩猎。”

而此处的稻壳,其实是人们做陶器的“秘密武器”。

“陶器成型的时候容易开裂,而加了稻壳以后,会伸缩,陶壁不容易断。”郑云飞说,7000年以前,制陶工艺都有这一道,但到了良渚就没有了。

“一是烧制技术的进步,二是人们对陶土的选择性强了,就不需要加入稻壳了。”郑云飞说,荷花山的稻谷,大部分是所谓的砻糠,米已经吃掉了,石磨盘上一磨,都是壳。到了河姆渡时期,就不用砻糠,直接用稻叶子做陶。现在农村很多传统建筑里,也混有稻草。

作者:马黎 编辑:李丹丹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