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展为什么如此轰动杭州?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4年03月21日 09:11:47 星期五 来源:杭州日报 |
如果从一大堆形容词里寻找一个来描述刚刚在南山路浙江美术馆落幕的敦煌艺术展,这个词也许更有意思:性感。 它的意思是,不需要任何知识背景,不需要任何前提,你就能从中直接感受到美。 70天中,超过35万人次参观了敦煌艺术展,这个浙江观展纪录,在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的描述中,“短期内很难超越”。 为什么?这似乎是展览近三个月来一直在被热议的话题。 在浙江文化界人士看来,敦煌展的轰动,不是一个偶发事件,就像冰山一角,在现象底下,有太多值得探讨的元素。 而这些元素,毫无疑问,正潜移默化地助推杭州城市文化建设,并提升杭州城市文化品牌。 1 敦煌是世界瑰宝 被称为“中世纪的百科全书” 为什么要引进敦煌展? 这个很大的问题,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的回答很简洁:因为值得引进。 在很多人心目中,掩身大漠的敦煌是一个神圣之地,它混合了宗教、艺术、历史。而著名学者季羡林的那段话则被无数次引用:“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它不仅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更被称做“中世纪的百科全书”。 所以,把敦煌搬到杭州,对于还没有去过敦煌的人们吸引力自然巨大。 启示:敦煌带来的震撼,不仅是壁画和彩塑,更是一种信念的力量和文化的震撼。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所说的,敦煌的独特,在于它展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开放、吸纳与贡献。她引用过圣雄甘地的一句话来描述这种态度:“我希望我的房子四周没有墙围着,窗子没有东西堵着,愿各国的文化之风自由地吹拂着它。但是我不会被任何风所吹倒。 ” 2 值得做的展览 是历次巡展中“结构最好的一次” 敦煌展无疑是“一个值得做展览的展览”。 美院学生盘腿坐在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厅,一坐几天,临摹;一群中学生由老师带着,逐一讲述,捎带亲手试一把拓印;沉浸于藏经洞“酒账单”的男子,在书卷前一站一个多小时…… 更多的是寻常参观者,从3岁到80岁,各色人群,跟着敦煌研究院的讲解员,在中庭的涅槃佛前留影,听佛的经变故事,穿梭在复制洞窟间,了解洞窟开凿背后的故事。 对任何人敞开,正是敦煌展的魅力所在——这无疑同敦煌石窟的开凿初衷息息相关——洞窟的窟主和施主,并不都是豪门贵族,同样有僧侣、戍边将士,庶民甚至奴婢。若干年前敦煌曾开放过一个极小的洞窟,施主是一个青楼女子;而工匠,自不必说。敦煌何以成为敦煌?正是他们的虔诚和信仰凿成的。 而关于这场展览,另一点必须提到的是:敦煌展在杭州的特殊之处。 作为一个成熟产品,敦煌展在近年中国美术馆、上海世博会、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等巡展中每每引起轰动,但这回在杭州的展览,按照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的描述,在杭州的展览是历次巡展中“结构最好的一次”。 “结构最好”,就是策划的结果:除了敦煌主展,两大分展同样分量十足。从四川博物院借展的60幅张大千敦煌壁画临摹,很大部分是首次露面;因为看到杭州的展览,张大千的展览被无锡迅速预定,作品直接从杭州运到无锡展览。而浙江敦煌学学者研究成果展,则足以勾起此地人的好奇:原来浙江与敦煌,有着这样的渊源?不仅如此,展中的四块屏幕也吸引了无数目光:敦煌此刻的实时动态。这些,都是浙美策划团队多轮讨论、与各大博物馆的书信往来并实地考察的结果。 启示:套用一个流行用语,敦煌展无疑是一个“足够好的产品”——任何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所需的东西:技巧、历史、寄托、美。这“足够好”,既是当年石窟开凿者和守护者们的创造,同样是展览策划团队的创造——一系列好的产品被集中起来,1+1的作用,大于2。 3 两座城市有缘 敦煌学中有很多“杭州基因”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祖籍杭州。北大毕业后便扎根大漠,一去五十年,被称为“敦煌女儿”;杭州人常书鸿,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女儿常沙娜,继承父亲衣钵,一生临摹敦煌壁画;浙大教授姜亮夫,撰写了第一部系统介绍敦煌文献及艺术的著作——杭州人惊讶地发现,原来杭州同敦煌有那么千丝万缕的关系。 推及到浙江。绍兴人叶昌炽,最早记录和认识到敦煌藏经洞文物的价值。上虞人罗振玉,是我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堪称中国敦煌学的“开山祖师”。海宁人王国维,最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成就卓著——在“浙江敦煌学学者研究成果展”展厅中,参观者经常会眼睛发亮,这些身影,常常被走出展厅的人们津津乐道。 启示:问敦煌研究院的研究院,敦煌学研究中杭州人浙江人众多,有道理吗?答:是巧合吧。这种巧合,却可以成为一种微妙的,但强大的连接。设计界如今一个同行的概念是“去国还乡”——抛开宏大的概念,从本土做起,从细节做起,正是基于这种让人自然而然产生亲近感的连接。 4 人文素养 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敦煌展让资深媒体人士王群力联想到2003年秋天他去法国巴黎拍摄纪录片时的情形。是去塞纳河畔的奥赛美术馆采访,美术馆门口,排着很长的参观队伍,参观者衣冠楚楚,他们的仪表表明,是在参加一个神圣的活动,而他们理所当然的神情,让人感到这不过是一次日常活动。这情形让他印象深刻。 在他的微信朋友圈,朋友的评论,有好几个人看了两次以上展览,都是80后,工作与艺术无关。在他看来,年轻的一代人,正在将了解中国传统艺术视为天经地义和基本的素养。从上世纪70年代末只有一个体育馆和一个展览馆,到今天有歌剧院、大剧院,有美术馆、小剧院——不过四五十年,这座城市的变化让人惊讶。 启示:一座城市如何凸显它的魅力?最直接的,无疑是这座城市的文化。 在文化界人士看来,敦煌艺术展的火爆,一方面体现出了人们对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同时显现出杭州近年来的市民素质的大幅度提升——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免费的美术馆、博物馆,林立的大剧院小剧场,此起彼伏的各种展览,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人的因素,又回过来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审美。作为杭州这座古老城市的根和魂,文化是城市软实力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之本,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度体现和决定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和发展高度。
| ||||||||||||||||||||
作者:郭琳 文 记者 李忠 摄 编辑:李丹丹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