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浪潮电影: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9年11月15日 15:39:06 星期五  杭州日报

3

《漫游》放完的时候,跟导演对谈的嘉宾的第一句问话就是“大家睡得还好吗?不,大家看得还好吗?”

这显然是设计过的。

“看得睡着了”“看不懂”“节奏缓慢”,或许这些都是青年导演们的某一种标签,但是谢天谢地,我们终于不用说什么“独立电影”“地下电影”这样的字眼了,我以为这就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虽然有点像《漫游》里的那只乌龟,它爬得很慢,还时不时玩失踪,但它确是一种存在,并且显示出了年轻的力量,你看它是在爬行,它觉得它是在飞行。

在翠苑电影院看此片之前,也有人私下里比较过《春江水暖》《郊区的鸟》和《漫游》这三部电影,有人认为后一部要略为弱一些,因为它一开始的投资只有两万元,是导演问父母借的两万元,但是看完电影,特别是当片尾的歌声响起,我是久久地坐在那里,似乎一下子有点站不起来也不想站起来,只想让自己沉浸在那种气氛中。

我得承认,那结尾特别好,如果说中间还有点闪闪烁烁,那结尾似乎挽回了那种闪烁,正如片中那雷声,它终于劈了下来,好像刚刚劈到我的座位旁边。

我在看的时候在想一个问题,即叙述的问题,因为叙述有一个惯性,国产故事片的那种惯性,但现在一下子打破了这种惯性,正如几年前出现的《心迷宫》,也正如在80年代,我们一下子读到了博尔赫斯的小说,也读到了马原的小说,我们突然觉得小说有点意思了。

叙述的问题,特别是青年导演的叙述问题,有两点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不会叙述或叙述不及格,还有一点就是想与众不同,或许这两者还都是兼而有之的。

《漫游》就是一个小女生的视角。但你又不能要求再来一部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不可能的。整部电影有着悬疑的元素,虽然导演可能并不想往那个方向走,但我还是有这样的期待。我以为片中有一关键的话能帮我们解开所有的结,即当秋秋阿姨被鱼刺卡住喉咙时,女生的妈妈把这盘鱼转了三圈,她说那是鱼的灵魂被卡住了,转三圈之后就会好的。

如此的生活经验,成人世界里的信条,让我们能在今天的影院里看到,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力量,虽然这种力量还不是那么强大,但是它微小而尖锐,就像那根鱼刺。

4

在杭师大看完《春江水暖》后,我在地铁5号线上发了这样一条微信:“终于,杭州有一本好电影了,且是富阳人所拍,太好了,很开放,很接地气,又很诗意,故事、摄影、方言、非职业演员……”

那是半个月前杭州青年影像计划金荷奖活动时的一次放映,我完全是在不知情的状态下看了这样一部150分钟的电影,而且我一点也没有感到拖沓沉闷或缓慢。在两天之后的一场研讨会上,不少业内人士都对该片的完成度表示了赞同和赞美。

在我看来,《春江水暖》解决好了一个问题,即宏大叙事和故事细节之间的那种平衡,看得出导演对拍摄富春江是有野心的,他拍这条江的春夏秋冬,但又不是纪录片式的拍法,而是从一家四兄弟入手,像富春山居图一样缓缓地展开其市井风俗的画面,而令人惊奇的是,片中的两对夫妻即是生活中的夫妻,都是导演的亲戚,片中的老三老四的扮演者也全是素人。之所以这么做,除了剧情的需要之外,更主要的是为了省钱,之所以拍了两年,是因为第一年拍完已经没钱了。

《春江水暖》是从容和明亮的,它更是恰到好处的,因为它掌握好了分寸,我们的办法从来不是教条的,即使是在夫妻之间,在三代人之间,也有着那种智慧和人情世故。这才是春江最暖的那一部分,是江水和湖水流动且又沉淀下来的那一部分。

也就在那个会上,我知道了三位导演的“出处”和年龄,晓刚和仇晟刚刚三十而立,祝新则刚刚大学毕业,对于电影,他们都是非职业的素人;因为热爱,他们都是义无反顾地闯入者。幸运的是电影毕竟是世界性语言,我们错失了电影大师阿巴斯拍摄的杭州,但是杭州将见证这些新导演的成长。

中国电影一百年,杭州不仅仅是外景地,1935年一部名为《船家女》的电影横空出世,这就是以西湖为背景的一部杭州电影,它的主演是徐来,而它的导演就是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的沈西苓,当年也才三十岁,这所学校还出过一个更为著名的电影大师,那就是我们的杭州人夏衍先生。夏衍说他早年看电影,先买一张电影介绍,看了故事梗概后看脑子里会想这个故事会怎么展开,想得多了,后来就真去写故事做编剧了。

今天当我们谈论新浪潮电影,切不可偷换概念,所谓新浪潮,一定有别于常规的浪潮,即我们所说的不按习惯出牌。从这三部电影来看,从它筹资和拍摄的方式来讲,首先是新的,是无忌无畏的;第二它在电影观念上,也是直面现实和当下的,但这种直面和表现又是杭州式的,它不会拿一把刀砍下来的,杭州人解决世间矛盾是有自己的方式的;第三它在电影语言上也有所创新,特别是在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调度上,都有着一种新的尝试,虽然仍有着粗粝的部分,但我们感受到了那种锋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以这三位年轻导演为代表的新浪潮是有着期待的,因为这样的电影的出现,的确是诠释了什么叫新青年、新故事和新力量。



作者:孙昌建 编辑:程慧雨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