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郊的“袖珍美人”要出圈了
Fashion.hangzhou.com.cn  2023年06月13日 10:35:24 星期二  杭州日报

6月12日深夜,从法国巴黎传来喜讯:

中国杭州获得2025年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承办权!这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该大会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

十年一度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之所以落地杭州,与其西郊有“浙西生态屏障”之誉的天目山在“圈”内的地位紧密关联:

天目山是全省首个、全市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在其4284公顷的占地范围内,生活了2646种高等植物,7173种野生动物,被誉为“生物基因库”“袖珍美人”。

詹姆士·伯斯特《神秘的北纬30度》一书揭示了云集在此纬度上让专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系列未解之谜和神奇造物: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玛雅文明、百慕大三角、喜马拉雅山……

恰巧,天目山也“隆起”在北纬30度的这一神奇纬度之上。它究竟有着怎样的丰采和风韵?

天目千重秀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面积4284公顷,在“圈”中堪称“袖珍”,在全球701个生物圈保护区成员单位中,它是少数紧邻主城区的自然保护区,享有“都市美人”的赞誉。

天目山是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山体由东、西两山组成,东天目山主峰大仙顶,海拔1480米;西天目山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两峰相对,峰巅各有一池,池水长年不枯,宛如双目仰望苍穹,天目山由此得名。

天目山不仅拥有神奇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座“物种基因库”和“文化遗产宝库”。天目山早在1956年就被国家林业部划为“森林禁伐区”,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纳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18年,在生态环境部等国家七部委组织的长江经济带12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位列第八,浙江省第一。

天目千重秀,林海十里深。

天目山保存有最为完整、最为原始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里森林覆盖率达97.56%,森林蓄积量达49.11万立方米。独特、稀有的生态环境,给保护区内万物生灵提供了栖息成长的家园,让“袖珍”之地亦有“大千世界”。

据最新的野外调查数据显示,天目山内已知物种852科10440种。其中,高等植物2646种,野生动物7173种;有“天目”命名植物37种,“天目”命名动物135种。

1500年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天目山“山上有霜木,皆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而后,又有李白、魏源先后点赞:“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遇峰平峰树平树,云与青山作画幅”。

“天目树,天下树。”最新调查显示,天目山记录的古树名木达72种4821株之多。其中,不乏“世界典型植被”古柳杉群落,占地267公顷,世界罕见,大树胸径基本在50—100厘米,天目山也因此被誉为“大树王国”;还有1.2万岁的“五世同堂”野银杏,树体苍老、一树成林,是中生代孑遗植物的“活化石”;天目山特有种、原生株全球仅有5株的天目铁木,被誉为“地球独生子”……

生物多样性铸就了天目山的“靓形”,源远流长、文华灿烂的天目山文脉则为其点了“神韵”。

追昔,天目山文化多元,有2000年的道教、1700年的佛教、1500年的儒学历史,儒释道三教荟萃、兼容并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碑林碑帖、森林古道等文物资源丰富;从古至今,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画作品;

抚今,红色文化、瓷器文化、禅茶文化、民俗文化……多元文化齐迸光彩。2019年,浙江省文化强省建设标志性工程《浙江通志》发行,其中仅有两部山志,《天目山志》便是其中之一。

底蕴厚重的天目山文化,现已融合于青山绿水间,成就了天目山自信、上进的“品性”,也点亮了天目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灵”。

千年巡山人

北纬30°上这位“袖珍美人”的“天目容颜”经久不衰,除却自然的“天赋异禀”,“守护”亦不可或缺。

生灵的“守护者”,遍布保护区的角角落落。

这两日,在西天目山旁的郜岭村,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天管局)和周边村民一起为西关保护站的“新家”挂了牌。西关保护站从最初的小平房变成了如今设施齐全的三层小楼房,人员也从最初的两人翻了番。

“我从2004年西关保护站成立时值守至今,管辖区面积2154公顷,超过保护区总面积的一半。”站长沈卫东感慨,“是天目山保护区给了我一个‘家门口的饭碗’。我们会一直像保护家人一样保护‘她’!”

如今,在天目山保护区共设了西关、东关、龙峰尖、南大门、泥岭5个保护站。在周边的村子里,如老沈这般参与巡山护林、生态保护和森林消防工作的社区居民共有150多人。

自保护区成立以来,小到区内用工,大到周边社区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无不有保护区多方对接资源、牵头协调、靠前服务的身影。

从西关保护站驱车上山,坐落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试验区的“大地之野”自然学校里,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

“我现在带大家到小溪里玩,大家要完成一个‘作业’,仔细观察小溪两边的树长得有什么不同,昆虫有什么不一样的……”

溪流潺潺,清澈见底。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挽起裤脚,下水溯溪,兴趣浓郁。不远处,树林里的孩子们仔细搜寻着树上的各式昆虫,眼里满是新奇。

“我们依靠天目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研发多种自然教育课程,让孩子们走进自然、学习自然、了解自然。”“大地之野”自然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想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保护自然的种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爱上大自然!”如今,“大地之野”每年要接待1.5万人次的中小学生来天目山开展自然教育。

“‘大地之野’自然教育课堂,既面向青少年普及了生态文明理念,也展示了天目山的生物多样性。”天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包括“大地之野”在内,天目山保护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多载体、矩阵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

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野外观测研究站、疫源疫病监测站和红外相机、植被样地的“三站一机一地”监测平台,天管局不断积累基础数据、建成数字化本底资源库。目前,已出版天目山植物志4卷、天目山动物志11卷。

同时,他们还联合各地高校、科研单位,开展天目铁木、羊角槭等珍稀濒危植物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相关成果多次获得了国家林业科学技术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荣誉……

参天巨木必有其根。据史料记载,自东晋开山以来,天目山就有巡山人。从扛着禅杖巡山护林的和尚、祭拜大树自发护林的乡民,到如今全方位保护天目山一草一木的天管局……这一“守”,就是1600年。

“保护区工作的核心就是保护!这些年,我们始终把保护、保持天目山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作为保护区恪守的职责和使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天目山。”天管局主要负责人表示,眼下,临安正在积极迎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召开:筹备建立临安自然博物馆,研究天目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综合提升改造方案……桩桩件件工作背后,都关乎天目山保护区乃至浙西生态屏障的“大守护”。

名山促共富

天目儿女的虔诚守护,绿水青山也给予了他们回馈。

与“大地之野”隔林而居,一座野趣与生活气息相得益彰的庭院式民宿“澄境”,掩映在茂林修竹间。置身其中,除了隐隐传来的潺潺溪流声和时远时近的枝头鸟鸣声,剩下的只有被满眼皆绿带来的浓浓负氧离子,完美呈现了王维的《竹里馆》所表达的澄澈意境。

老板蔡国炎是本地西游村人,在此经营数年,民宿共设20个房间,每年夏日旺季天天客满,年营收近百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十数人。

“来这里的人大都是冲着这里的自然环境,‘澄境’最大的经营秘诀就是和天目山‘和谐共生’!”

天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扩区后,按照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处置原则规定的“权属不变,农户不迁,统一管理,利益分享”的十六字方针,允许实验区居民与保护区共享生态红利,适度开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生态旅游。

“这些年,我和周边近百家农家乐、民宿的主人们都时刻把这十六字方针记在心里,绝不允许客人动山里的一草一木。因为只有把天目山保护得好了,来的客人才会更多啊!”蔡国炎说,“所以,我们既是天目山的受益者,也是看护天目山的眼线。”

享受到天目山“自然回馈”的还有“隔壁邻居”一都村。

2021年,基于一都村视野开阔、适合直升机起降的优势,天管局将航空护林直升机停机坪项目落在一都村。在满足天目山日常巡山护林的同时,支持一都村开展低空观光旅游。在“航空旅游”的带动下,一都村相继发展“机场露营”、卡丁车营地、“天目小七尖”户外穿越、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村集体收入逾百万元,村民享有“大学红包”“老龄红包”“过年红包”等福利。

记者从天管局了解到,自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在天目山四周的十几个村,共有近四百户农户经营农家乐或民宿,户均年收入30万元左右。

如今,伴随着临安区委区政府打造“大天目名山圈”战略构想的出炉和天目山打造名山公园系列建设规划的一一落地,天目山的“生态共富圈”还在不断“扩圈”:临安将投资30亿元沿高后线打造12个重点项目,推动於潜、天目山、太湖源、高虹四镇融合发展,打造最具临安辨识度的高后线共同富裕示范带,使天目山的生物多样性因人与自然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精彩案例。

作者:记者 叶佳裕 管光前 通讯员 陆森宏 汪未 编辑:张泓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