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新不如旧?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3年05月07日 08:58:14 星期二  来源:杭州日报

    由郑晓龙执导,黄海波、陈好、吕丽萍等主演的电视剧《新编辑部的故事》目前正在北京、东方、深圳卫视热播。由于有经典之作《编辑部的故事》在前,该剧播出后一直争议不断,网络上对它的批判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称其为“狗尾续貂”之作。

    新刊物、新面孔、新话题。和老版“编辑部”相比,“新编辑部”带给观众最大的冲击,也是最大的争议和不适就是表演。除吕丽萍外,黄海波、陈好、王千源等主演的表现都相当夸张。一个个神神叨叨、跟踩了电门似的,有时还冲着镜头来段内心独白,让观众大呼不适应。

    不过,台词方面,不少网友认为,其网络化风格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没办法,能力太强到哪都引发哄抢”;“弟弟啊,你又不是不了解哥,我在咱们《人间指南》,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一个这样面相的,怎么也不能让她逃脱我这魔爪啊”;“你才结婚了,你全家都结婚了”;“众星环绕、中流砥柱,这就是我的位置啊”……诸如此类的搞笑台词,剧中非常密集。

    在针砭时弊方面,有观众认为《新编辑部的故事》有些束手束脚。大多讽刺只是针对编辑部成员,不痛不痒。即使是对影星炒作及选秀节目“审丑”的否定,也基本流于荒诞的嘲讽,缺乏实实在在的文化批判。

    对于观众的种种不良反应,导演郑晓龙有自己的说法:“一个有创新的、有变化的剧作一看可能有人不习惯,但是看到里面的好以后他会特别喜欢。原先老《编辑部故事》刚一出来的时候也有很多观众不习惯、不理解,特别是一些中老年观众,后来大家都说好。”而“雷剧”一说,郑晓龙也认为不妥:“我们有社会话题撑腰,不是瞎编,很多剧之所以会被批雷人,是因为内容胡编乱造”。

    剩饭炒出馊味

    提起李东宝、戈玲、牛大姐、余德利这些名字,70后、80后应该都不会陌生,22年前的老版“编辑部”,编剧有王朔、马未都和冯小刚,播出后不仅捧红了葛优和吕丽萍,就连濮存昕、张国立、刘蓓和梁冠华等一票龙套都成了大腕。

    “编辑部”凭借诙谐幽默、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的特色,成为经典。然而,《新编辑部的故事》开播,偶像化、口水化,快餐化、时尚化的包装下,却并没有再一次掀起“编辑部”热潮。

    续集无疑是影视剧创作领域的一颗“烫手山芋”,借着前作的火热和知名度,却也承受着提升和创新的压力。同样是郑晓龙,《甄嬛传》是公认的精品,此番《新编辑部的故事》却难免让人瞠目结舌、大跌眼镜——

    老郑把情景剧挪到了室外,这样一来,语言不再是核心,夸张的肢体动作成了最为重要的搞笑方式,但问题是,无厘头搞笑这几年已经泛滥到极致,银幕荧屏和网络短片以摧枯拉朽的方式毁灭着无厘头,如今的观众更愿意去欣赏带有技术含量的幽默,而不会为耍猴式的表演贡献笑声。在《新编辑部的故事》里,男女演员说起话来都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甚至上蹿下跳,真让人为他们的情商着急。要想复制经典,可真不是靠这点伎俩穷折腾就能成功。

    编剧王朔、马未都和冯小刚对时代的敏锐造就了老版《编辑部的故事》,这里面取胜的很大因素是当时信息的滞后。如今,在这样一个微博天下的时代,剧中展现的那些可怜的自以为“接地气”的话题,呈现在电视上时,却都已成为烂大街的话题。哎,“大龄剩女”那都是N年前的玩意儿了……

    在《新编辑部的故事》里,我们很难再看到李东宝式的天然呆、牛大姐式的一颗红心、余德利式的功利心,甚至连戈玲都从一个女强人变成了容色颓败的普通中年妇女。而那一张张帅气可爱的笑脸,叽叽喳喳的台词,形式大于内涵的浅层幽默,却很难激荡起观众的笑容。

    曾经的《人间指南》杂志升级成了时尚杂志《WWW》,但是,《编辑部的故事》里真正的内涵,真正的时尚和先锋精神却丢了。看来郑晓龙还是赶紧去拍古装剧吧,一锅冷饭被他炒出了馊味,小心伤了观众的口味,影响了《甄嬛传》续集的收视,得不偿失!

作者:    文 吴卓平 编辑:吴燕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