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父母如此热衷于催婚?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9年01月14日 09:24:41 星期一 每日商报 |
指导专家/俞晓莉 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服务部副部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春节将至,本是应该期待放假与家人团圆的时刻。但这段时间,身边大龄未婚没对象的小伙伴们却开始焦虑起来,“催婚”二字,仿佛是一句紧箍咒,让单身族们内心颤抖,焦虑重重。 有同事调侃:8点档家庭催婚大剧即将开演,就算练就防催婚的十八般武艺,都抵挡不住老妈眼泪带鼻涕的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为何中国父母如此热衷于催婚? 女儿32岁不结婚 妈妈焦虑得睡觉要靠安眠药 “我又不是不找?!只是没有合适的而已嘛!”“你这样说我有什么用?”“你的面子重要还是我的幸福重要?”周娜愤愤地摔了电话。最近一段时间,周娜与母亲的通话基本上都以这样的吵架方式结束。 从事传媒行业的周娜今年32岁,长得漂亮,乐观豁达,工作能力突出,2018年晋升为部门主管,是同事们羡慕的对象。然而,在家人眼中,她只是个“嫁不出去的大龄剩女”。更让她不能接受的是,妈妈觉得她没有对象,全家人都没面子。 即将到来的春节,周娜想去旅行过年,可又觉得这样做很不孝顺。因为女儿迟迟不结婚,妈妈焦虑得晚上要靠吃安眠药才能睡着,身体也在变差。 周娜在心疼妈妈的同时,也觉得很无奈。其实,她也想找个有缘人组建家庭,只是不想随随便便就结婚。况且,现在除了单身之外,其他一切都很好。可妈妈固执地认为,她根本没有把“找对象”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一心只想着玩,不顾及自己的未来,老了怎么办? 为此,母女冲突不断,隔几天就要在电话里上演“相爱相杀”的场景。 24岁姑娘被催婚到痛哭: 我也很想找对象! 如果说32岁的周娜被催婚还能理解,那么,24岁的王琪也被家里逼着频繁相亲,就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了。 来自浙江台州的王琪毕业两年,长相甜美可人,性格也很温和,是众人眼中的乖乖女。也正是这个性格,父母对她很担忧,怕没人照顾,怕被欺负,所以大学一毕业,就马上给她安排相亲,期盼她能“稳定”下来。 她和闺蜜吐槽,这半年来,她密集相亲不下20次,加了微信没见面的还有十几个,都是七大姑八大姨推来的“合适”对象。可是,没有遇到让她心动的人。 因为相亲很多,又没有遇到合适的,家人开始对她“是否真心想找对象”产生怀疑。各种亲戚轮番上阵打电话劝说,话题围绕着“女生过了25就不行了”、“再晚好男孩都结婚了”…… 开始她默默听着,后来就有点烦躁,这些话听到现在,她甚至开始自我否定:是不是我真的不够优秀?我配不上更好的人?我该随便找个人结婚吗? 前天,在和妈妈打电话讨论过年的事情,妈妈对她说,之前一位相亲对象的家长,邀请两家人一起吃个饭,自己已经答应了。王琪瞬间怒火中烧,第一次和妈妈在电话里争吵起来。她很生气妈妈替自己做主,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为什么就不能尊重下自己的意见呢?而且据她了解,这个男孩子情史丰富,根本不是她喜欢的类型。 专家解析: 婚姻是子女自己的事儿 父母勿以爱的名义越界 老年人为何热衷儿女的婚事?面对焦急的催婚父母,儿女又该如何应对呢? 俞晓莉认为,关心儿女婚事是父母从自身角度出发的情感需求,但子女也不必为这种需求所绑架而勉强结婚。因抵挡不住父母频繁催婚而勉强结婚,导致婚后出现各种问题的案例不胜枚举。 两代人观念有差异,对婚姻的依赖程度不同。催婚的父母大多生于物质和文化相对贫瘠的年代,需求层次还处于满足生存需求方面,导致他们对于婚姻的观念总体来说是偏向保守。 而80、90后一代人,基本上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相对来说需要更多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对婚姻的品质有更高要求,对婚姻的看法更加开放而多元,不再到了适婚年纪为了结婚而结婚。 心理学上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人格边界”,但中国的家庭很喜欢“控制”,彼此拥有边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造成很多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长大后为父母而活。 频繁催婚,干预子女的选择等,实际上就是家长模糊了与孩子之间的边界。甚至在一些正式与非正式的相亲场合,唱主角的是父母,而本应是主角的子女,变成了配角和道具。 面对催婚,子女在坚持立场的同时,也要共情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要理解父母因为心疼子女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认同父母催婚是希望未来能有相互照顾的伴侣,不要一味地顶撞或逃避。要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展示出自己成熟而独立的一面,在奔向婚姻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或许单身也可以活得精彩。 而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边界,明白结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能做的是适时适度的给与他关心、鼓励以及合理化的建议,但不能强加干预。 俞晓莉在做婚姻咨询时发现,往往婚后因为双方父母过度干预小家庭的事情导致各种矛盾出现情况不在少数。有具体原因的矛盾都可以调节,但情感上的不合,基本无解。 她提醒,对于成年子女,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和孩子的相处就是一个不断目送TA离开,而不断学会放手的过程。 |
作者:记者/冯双 编辑:吴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