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摇号“怪名”背后的舆论心态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4年06月26日 10:51:33 星期四 来源:杭州日报 |
本报评论员 顾昀 近日,北京首次自住房摇号结果公示后,有网友发现中签家庭名单中出现一些较为奇特的名字,如:律师、要明天、黑东东等。这引起了一些网友的猜测,乃至于有人质疑摇号是否存在作假嫌疑。对此,北京市住建委、自住房开发商证实,这些奇特的名字均为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真实姓名。 实际上,如果有人这么起名字来作假,无疑是很愚蠢的做法。中签结果总要公布,造假者也没有必要起这么扎眼的名字。 不过,网友质疑摇号中出现怪名字的心态,却值得玩味。问题或许并不出在这些名字过于怪诞,而在于公众对摇号过程的不信任。说白了,有些人对这类公共事务本来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认为不可能没有猫腻。当质疑成为一种习惯,不管有无出现怪名字,恐怕都很难阻止他们思维定式。 如果细心一点,还可发现这其实也是公众舆论场的一个普遍规律。只要给某些人一个舆论支点,他们就能把事理逻辑给颠倒过来。有时候,他们真的因此找到了“猎物”,但也有些时候,事实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 例如,有些人从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微笑,看到了贪官的模样,还有些人从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抽的“天价烟”,看到了腐败的证据……但这么做并非所向披靡,比如“我爸是李刚”风波中表现出的舆论偏执,药家鑫案中出现的信息紊乱……这些事例,对部分公众的思维定式构成了严峻挑战。 这些正反事例,一方面说明了公众对公权力部门的不信任情绪,另一方面却也表明,一旦公众质疑未能指向真相,正义就可能渐行渐远。这恐怕也不是公众想要的结果。任何人如果不愿看到真相被扭曲、正义被倒置,就必须对这种舆论心态保持必要的警醒。 当然,这么说并非否认公众质疑的意义。应该说,质疑是追寻真相的必要过程。面对公众的习惯性质疑,公权力部门要做的不是回避,而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身,以更公开的程序消除误解,以更严格的监督来取信于民。公众质疑是为了追寻真相,而说服公众最有力的武器也是真相。只要公权力部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依托,真诚面对公众质疑,哪怕一时被误解,最后还是能够赢得公众信任与支持。 |
作者:本报评论员 顾昀 编辑:兰超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