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吃蟹季 不能一起吃是真的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3年10月25日 09:05:09 星期五  来源:杭州日报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这是《世说新语·任诞》中描写嗜蟹者毕卓持蟹饮酒的一段话。时下,又到了吃蟹的好时节,微博也很应景地流传起“螃蟹和什么不能一起吃”的帖子。

    帖子里写到“螃蟹+西红柿,易产生毒素”,“螃蟹+柿子,会生病、中毒”,“螃蟹+蜂蜜,中毒”……这些说法是真的吗?我们采访了相关的专家。

    螃蟹+西红柿=中毒 早已被营养学家批了N次

    “螃蟹+西红柿,易产生毒素”和网上流传的另一个版本“螃蟹+西红柿=砒霜”,有点类似。

    其实,中毒之说早已被营养学家否定了,而且他们还亲身试验过。

    去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付萍在微博上说,“为了批驳这种谬论,我去买了6只蟹、2斤海白虾、3斤西红柿,连吃3天。拿自己和老公当实验动物。”最终经过实验证明,虾、蟹等海鲜和西红柿一起吃没有任何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博士范志红副教授也发微博说,以前她也做过相关实验,晚餐吃一只大螃蟹,同时配300毫克维生素C,连吃三天都没事。“如果螃蟹等水产里的砷不是超标几百倍,不可能发生这种中毒现象。”

    “如果是因为西红柿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所以不能和螃蟹一起吃,那吃螃蟹时,蔬菜水果岂不是都不能吃了?”浙大一院急诊科陈作兵主任医师说,理论上,维生素C确实有还原性,但它的还原作用是很有限的。即使在人体外,要将一只螃蟹里的五价砷还原成三价砷,起码要几公斤的维生素C才可行。但这一还原反应在人体内是行不通的。因为人体的肝脏有解毒能力,一旦体内的三价砷超标,肝脏会自动调节,不会再让多余的维生素C留在体内,那还原过程也就不成立了,人也不可能中毒。

    螃蟹+柿子=生病 对此专家说法不一

    《本草纲目》里记载:“凡柿同蟹食,令人作泻。”同时,还记载了这样一个病例:“一人食蟹,多食红柿,至夜大吐,继之以血,昏不省人。一道者云:惟木香可解。乃磨汁灌之,即渐苏醒而愈也”。

    微博上流传的“会生病、中毒”,都是比较笼统的说法,没有说明会生什么病,中什么毒。

    螃蟹真的不能和柿子一起吃吗?从成分结构上来看,蟹肉的蛋白质较丰富,而柿子含很多鞣酸,蛋白质遇到鞣酸后会凝结成硬块,积在胃肠里会影响消化功能,有腹痛、呕吐、腹泻的反应,严重的可以阻塞胃肠道,出现肠梗阻,伴随剧烈的腹痛、呕吐,有时甚至会引起胃出血。

    市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傅志泉认为,一些富含鞣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梨)和蔬菜(如菠菜、苋菜等),尽量不要与螃蟹同餐食用。此外,浓茶和未经陈酿的红葡萄酒中也含有较高的鞣酸,不宜在吃螃蟹时喝。

    不过,浙医二院营养科金星医生对此持不同意见,“这个观点从理论上讲是有道理的,不过应用到人体是否正确,我没有相关试验结果的数据。”

    就算这个帖子里有些是真的,列举的食物我们很少在一起吃吧?比如螃蟹和柿饼,螃蟹和紫苏叶等。我们更应该关注螃蟹本身,有些人不能多吃。

    不吃死蟹和生蟹

    胃肠疾病、心血管病患者应少吃

    又到了吃蟹好时节,专家认为一味关注螃蟹不能和哪些食物一起吃,即执着于所谓的“食物相克”,没太大必要,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不能吃死蟹。螃蟹是一种杂食生物,尤其喜欢吃浮游生物,如动植物腐烂的尸体,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当螃蟹活着的时候,由于自身新陈代谢的作用,能够与这些微生物相抗衡,并抑制其繁殖,可一旦螃蟹死了,这些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特别是蟹黄,因为营养丰富,细菌繁殖更快。

    不吃生螃蟹。如果不煮熟或生吃螃蟹,会将螃蟹体表、体内的病菌或寄生虫食入体内而致病,出现拉肚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建议水烧开后,再煮15—20分钟。

    不空腹吃螃蟹。人在空腹状态下,胃里含有大量的胃酸,蛋白质在酸性环境下容易变性,从而不容易被吸收、分解。螃蟹是高蛋白的食物,空腹吃的话,不仅没营养,也会增加拉肚子的几率。

    有些人要慎吃、少吃蟹。中医认为,螃蟹属于性寒的食物,吃多了容易诱发胃肠道疾病,如拉肚子、胃痛等,建议每次吃不要超过两只,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患慢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胃肠道疾病者,每次吃一只尝尝鲜就差不多了。蟹黄是高胆固醇食物,患有冠心病、动脉硬化症、高血压、高血脂症、肝炎的病人,消化功能弱的幼儿、老年人和孕妇,也应少吃、慎吃螃蟹。

作者:记者 余敏 通讯员 方序 编辑:吴燕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