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家门口的农贸市场频频试水“网上菜场”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5年04月07日 08:57:22 星期二 来源:每日商报 |
自己运营 第三方托管 差异化运作…… 网上卖菜之路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在杭州,上网买菜已开始进入百姓生活,只要打开手机轻点,过不了多久,新鲜的蔬菜或副食品等就会被送上门。 前不久,有11位刚刚毕业的90后大学生,在江干区东明综合农贸市场化身“马大嫂”,专为附近7个社区居民提供“代购”买菜服务,他们还打算将生意经做成一套完整的互联网“菜场O2O模式”解决方案,“复制”到杭州各个农贸市场。 事实上,农贸市场试水“网上菜场”,东明综合农贸市场并不是第一家。早在去年10月底,下城区万寿亭农贸市场首创先河把传统农贸市场“搬”上手机后,越来越多的农贸市场开始加入“网上菜场”的阵营,如西湖区东山农贸市场,上城区翰林农贸市场等,虽说都是“网上卖菜”,但其中的运营模式却各不相同。 传统菜市场主动出击,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杭州人网上买菜的时代是否就此真正来临?这些“网上卖菜”的农贸市场到底运营得如何?是否达到了当初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样的模式,能走得更好更远?日前,商报记者对这些菜场进行了逐一采访。 万寿亭模式 市场工作人员负责采购 商户轮流配送 客户“黏度”高 配送时间难掌控 董师傅在农贸市场做保安、管理员已经十多年了,去年10月28日,下城区万寿亭农贸市场的“网上菜场”正式上线,他的岗位进行转变,专门做起“网上菜场”的接单、采购以及部分配送工作。 昨天上午10点,电脑旁的小打印机又“吐出”一张订单:一斤春笋、一斤青菜、一只高山土鸡,总金额45.78元,要求11点半前送到家里。 这已经是他当天接到的第5单了,董师傅拿上购物袋急匆匆地就下楼到市场配菜去了。“老张,青菜是今朝刚到的吧……弄个一斤,你别缺斤哦,我还要去检查过的。”董师傅边挑边跟摊主聊天。 短短十分钟,全部菜都备齐了,董师傅赶紧拿去“公平秤”处过磅。随后,记者跟着董师傅一起前去送菜。 “现在平均每天要配送四十多单,多的时候有一百单,午饭、晚饭前一个半小时内是最忙的。”董师傅说,刚开始菜市场提出“一公里生活圈”的概念,不过事实上他现在的配送范围超过3公里的都有,“有几个住在艮山流水苑、文二路、文三路的客人也会下单在我们这里买,我们都送。” 不一会,配送目的地到了,开门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奶奶,董师傅将菜品交到奶奶手上,还不忘叮嘱一句:“要是觉得菜不够好,你可以打订单上的那个电话找我,我给你换。另外,现在这个季节的青菜不好吃,下次想吃蔬菜就换毛毛菜、菠菜吧。” 董师傅说,平时他有空,就他送菜,但更多的时候,送菜工作是由市场里的摊户们自己完成的。对于市场自己采购、配送这种模式,董师傅认为,有利有弊。 “送的次数多了,有些客户都认识了,大家有个信任度,以后买菜基本上都找我们。而且什么菜好什么菜不好,我们也能及时告诉人家。”董师傅觉得这个模式套用时下流行的语言,就是“客户黏度高”。 不过,没有专业的配送团队,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比方说高峰时期配送人员不够或因配送人员对路不熟悉,不能在顾客指定时间内送达。 市场里经营祐康冷鲜食品的郎老板应该算是配送菜品最多的一位摊主了,他说自己最多的时候一天要送30单左右。“刚开始时,经常找不到路,拿着地图还是要走错,最久的一次迟到了半个小时,还好顾客比较通情达理,没有投诉。”郎老板说,现在送的多了基本都能保证准点送到,但如果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还是会迟到。” 虽然送货比较累,不过郎老板和其他摊户们并不排斥,他坦言,除了可以获得一点点额外的补助外,一次次的上门也能跟顾客更熟络,对线下的销售也有帮助。“下次来买菜,看到我说不定就来我摊位买了。” 在董师傅看来,万寿亭农贸市场的这种模式,关键还是要解决好配送的问题。“今后订单量更大了,肯定还要再配人手,不然‘网上菜场’就没法正常运转了,投诉也会增多。”
|
作者:见习记者 范昱 通讯员 沈健 王红卫 编辑:兰超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