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临安索面探秘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5年12月16日 09:52:32 星期三 来源:杭州日报 |
霜降,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宣告一年一度“秋收”的终结。而在临安西南部山区湍口镇三联村,村民们才刚刚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农事——赶制索面。 吃过早饭,王爱萍把面粉、水、食盐按一定比例倒进面盆,开始和面,这套犹如操练功夫的“擀面操”要持续一个半小时。与王爱萍一道开始冬日里“晨练”的还有三联村的近百户村民。面粉在盐、外力、阳光和时间的多重作用下,在反复搓揉、挤压、切割、拉伸中,变成2米多长、细如发丝的索面。 工业化与快节奏的交互作用,把一门门手工技艺扔进了历史博物馆。在临安唯一的“索面村”——湍口镇三联村,这项传承千年的纯手工技艺,同样面临“江河日下”的窘境。所幸,不管是文化管理部门,还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都已纷纷行动起来,共同为“三联索面”的传承光大,多方奔走。 趁着首届三联乡村索面节举办之机,记者走进三联村,近距离记录索面这项古法技艺的制作与传承。 A 探秘 苦苦求“索”两昼夜 做索面,温度和湿度太高都不行。所以制作的“黄金季”是每年的霜降至开春这段时间。 做索面是个通宵达旦的“累活”,工序烦琐,从和面到收面,需两昼夜。对面、油、盐等料的选用、配比,以及制作过程中对时间和力道的掌握,皆有讲究,须拿捏有度。主要工序有:和面、拉大条、盘小条、上面(绕面)、醒面、出面、分面、晒面、收面等。 做索面要提前一天和面,和面前要先了解第二天的天气。如果气温高或者阴天,就要少放盐;气温低或者晴天,盐就要多放点。差不多每10斤面粉,放半斤左右盐,7斤水。 吃过早饭后开始和面,一团面要和上一个半小时。如果和面时间不足,面坯不筋道,韧性不足,拉伸时容易扯断。 和完面,把面坯放在面板上盖上油布,“醒”(即发酵)五六个小时,再用手掌挤压成一米多长、二十来厘米宽、厚度在四厘米左右的长面团。然后用刀把面团切割成像油条一般粗的长条,呈圆形盘放在篾箪里,撒些干面粉防止黏连,用席布盖上,再“醒”上两三个小时。 然后把长条面团搓揉至拇指一般粗细,盘放到油盘中,每盘一层,抹上少许菜籽油,盘好后再用油布盖好。再过五六个小时,大概在后半夜一两点,就要盘面了。 把两根索面箸(小竹竿、约80厘米长)平行插入“羊头”(盘索面的器具)上的两个间隔约10厘米的孔里。把面呈“S”形一圈一圈地缠绕至两根索面箸上(每箸约般盘20圈),然后放置于面橱中盖好油布,再“醒”几个小时。 第二天清晨就可以出面了。把面橱里的面一箸一箸拿出来,将其中一根面箸插在晒面架上方的小孔中,再用手将另一根面箸轻轻下压,将面拉长。每次约拉四五十厘米,间隔半小时,再拉,一直拉到2米左右长,最后将底端的面箸插入晒面架下方的木孔中。在拉面的过程中,还要“分面”,手持两根长筷,从顶部往下方扯分,防止索面黏连。 天气晴好的话,用不了几个小时就可以收面了。把下方和顶部粘在面箸上的接点先后剪断,把面从架子上拿下来,盘成“8”字形,装在谷篓里或纸板箱里。 王爱萍告诉记者,做索面有很多讲究。“和面和醒面,力度和时间都要把握好,不能着急,也不能拖沓;拉面时,用力要恰当,否则容易拉断或粗细不匀;还有晒面,晒的时间也要适当,晒得太干,容易折断,收早了,面没干,味道就差,而且不容易储藏……这些,都很讲究的。” B 探究 千年名吃皇家造? 记者百度了一下,我省浙南、浙中的温州、丽水、东阳等地,都产索面。而三联索面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据《昌化县记》和《湍口镇记》记载,从南朝梁开始,当地百姓就有制作索面的记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与索面最早始于宫廷的传说,在时间节点上基本吻合。 相传公元557年十月初七,陈霸先陈武帝即位之日,陈武帝宣布在次日午时一刻设宴,以庆祝陈朝诞生,希望宫内各位官员及宫女都踊跃报名,各做一道饭菜。要求:一要吉祥,二要可口,三要健身,四要特色。如果一切合乎帝意,重重有赏。 次日,开宴。上了十六道菜,均是上等佳肴,色香味俱全。在席者对它们均有较高的评价,但陈武帝的金口却迟迟不开。最后,一位宫女呈上一盘面来。陈武帝见这面又细又长,工艺十分了得,便问上菜者姓甚名啥。那宫女回答:“万——顺——彩”。陈武帝一听,很有彩头,连赞好名字。又问菜名。万顺彩答道:“长福长寿面”。陈武帝听了龙颜大悦,重赏万顺彩。他对在席者说,此面预示着陈朝江山将“万顺”,陈朝子民将“长福长寿”。 此后,宫中每有贵客到来,必由万顺彩供奉一碗长福长寿面以示厚待。再后来,坐月子的女人、做寿的老人也有了这项特权。女人食用该面,是因为它是由上等精白面粉制成,营养价值高,生孩子后食用可以补身。老人食用它,讨的是“长福长寿”的口彩。 索面宫廷造的传说是否属实?它究竟是何时流入坊间的?均无法考证。反正在如今的三联村,凡是村里谁家讨亲、嫁女或做寿,索面都是菜单上的标配。正月初一早餐,家家户户也要吃索面,寓意健康长寿。 C 探寻 索面架下“女汉子” 做索面不光是三联人冬日的重要农事和民俗,还是村民创业增收的重要营生。 今年55岁的三联索面非遗传承人王爱萍说到当年的“创业史”,至今仍唏嘘感怀。“我是33年前,从河桥嫁到三联的,记得上门第一件事就是婆婆手把手地教我做索面。” 王爱萍坦言,丈夫一家老少8口人,生活过得拮据,为了维持一大家人的生活,她和婆婆经常做索面与别人置换鸡蛋、大米等生活必需品。 分家后,丈夫和王爱萍独立生活,做索面成了王爱萍置办年货、改善生活的重要手艺。她还记得第一次挑着担到昌化路边卖面的情形,“第一次卖,也不敢吆喝,没想到大家还是很识货的,一上午就卖光了,挣了30多块,高兴死了。” 自那以后,做索面更成了王爱萍发家致富的傍身技能。“那时候年轻,身体好,经常是晚上做面,白天挑出去卖,回家又继续做。记得有一年冬天,接连好几天下大雪,那时孩子还小,为了不耽误做索面,我用襁褓背着孩子通宵做。经常是男人的货担里还没有断货,新的索面又做好了。” 凭借娴熟的手艺和勤劳的双手,王爱萍和她的婆婆撑起一家8口的营生,还把孩子送进了大学。 因为手艺好,王爱萍的回头客越来越多。“到后来再不用挑出去卖了,都是上门买。以前每个星期只能做三次,现在天天可以做,边做边卖。”王爱萍坦言,“去年冬天,天气好,做索面挣了3万块嘞。” D 探索 双管齐下求传承 三联村共有500多户村民,早些年,每到冬天,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索面。 然而,近几年,三联村里做索面的人越来越少,现在仍坚持做“古法”索面的已不足百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意在家学习制作索面。徐树源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吃方便快捷的食物。像索面这样做做要十几个小时的,大家越来越没有耐心做了,也吃不起这份苦了。”所幸,不管是文化管理部门还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都不希望三联索面就此沉沦。 2014年,三联索面被列入临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安市“非遗”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眼下,三联索面正积极申报杭州市级“非遗”。 为使三联索面这项“非遗”得以传承,王爱萍和另一位做面能手徐玉红成为村里的非遗传承人。“既然当了传承人,就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王爱萍说,自己已带了数位年轻徒弟,“我相信三联索面会一代代传下去。” 希望三联索面传承光大的还有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傅强。“首先得激发大家做索面的积极性,尤其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在他的张罗下,三联村成立了索面合作社,目前已吸收社员90多户。傅强还多方联系,促成合作社还与“阿农巴巴”、闻远科技等电商平台合作,把三联索面搬到网上卖。 “这种方式非常好,现在来网店预定的单子很多,根本来不及做。”三联索面的身价也日渐看涨。由前几年的每斤五六元,涨到八元。 “按照每户村民每天做30斤来算,刨除60元的成本,还有180元的收入。”傅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而且以前需要村民自己挑着挨村叫卖,现在村民只管做,做好了卖给合作社就可以,别的事不需要操心。”这样一来,村民做索面的积极性就被大大激发出来。“尽管辛苦,但收入毕竟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为了进一步打响三联索面品牌,傅强还张罗了首届三联乡村索面节,请来央视为索面宣传吆喝。 临安市旅游局局长帅建筑说,临安尤其是昌化地区有很多名点美食,除了山核桃、笋干,还有洪岭馒头、三联索面、马啸牛肉干、昌化豆腐干等等。“临安可以学学台湾,发展食材旅游,借游客,把临安的美食推销出去,三联索面可以在这方面做些探索。”
|
作者:记者 管光前 通讯员 骆金伟 刘宝源 编辑:吴燕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