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风筝啊,就是那时候的“陌陌”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15年08月25日 10:43:23 星期二 来源:都市快报 |
上周,小记介绍了浙江昆剧团派出四大导师:汪世瑜、王世瑶、王奉梅、陶伟明,把看家戏《风筝误》传给80后青年演员的消息。戏已经结束,学生们正在分头排戏,本周四、五,将迎来汇报演出。 话说,上周拉拉扯扯描绘了半天现场,小记发现,浙昆“传”、“世”、“盛”三代艺术家,都很心水《风筝误》。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故事要从古代著名畅销书作家李渔说起。 364年前,李渔为了养家糊口,搬到杭州,一门心思搞创作,一呆就是十年。果然,他的剧本一出版,立马成了畅销作家。 《风筝误》就是其中之一,收入他最得意的《笠翁十种曲》中。这十个剧本,都是讲男女感情的,但只有《风筝误》一部,被各个剧种改编搬演,直到现在。 为什么呢?汪世瑜说,因为故事性太强,又是轻喜剧,还是讲爱情的,观众一看就懂,比如,剧中人就被一只风筝搞得昏头昏脑。 风筝这件飘飘忽忽的东西,本身就寓意深刻。不过,唐宋之前,人们还没意识到它“借物抒情”的作用,只当作打仗传递信息的工具,有点冷冰冰。唐代之后,它才开始作为娱乐活动,流行起来。但是,那时的风筝,就只是放放的,人们没想太多。 元代人的情商高了,小说、戏曲里,经常看到“风筝”二字,人们发现,“断线风筝”,不就是情郎一去不返的样子吗? 李渔觉得,这还不是最高境界。 那时,男人女人都爱放风筝,就像执团扇的男人,比女人还要多一样。但是,扇子上可以写诗传情,风筝上为什么不行?这倒是李渔先想到的——至少在戏剧上,他是个创新派。 《风筝误》里,想到这个点子的,就是男主韩琦仲。这个帅气的才子,从小没了父母,是父亲的铁哥们戚補臣收养了他。对了,这个戚老伯也有个儿子,但戚公子不争气,不学无术,纨绔子弟一个。两个“儿子”住在一起。 毕竟寄人篱下,韩公子又有点小才,无处发挥,也没交过女朋友,内心一直郁郁寡欢。那天,戚公子要放风筝,韩生忽然感慨万千,写了一首《感偶》,题于风筝上。这个“朋友圈”本来是“只自己可见”,但他突发奇想:周围有没有知心人呢? 于是,风筝“摇一摇”,幽幽落下,落在隔壁邻居詹家二小姐詹淑娟的院子里,被她捡到了。 韩生运气不错,詹淑娟有才有貌,大家闺秀,一看风筝上的诗,很是触动,点了个赞,又跟了一条评论,和诗一首。门僮把风筝捡了回去,韩公子看到评论,大喜:知心人就在隔壁啊。于是,他又回复了一首诗,再“摇一摇”,把风筝放了上去。 不是每次都能摇到美女的。偏偏这回遇到西风,风筝落到了詹家大小姐詹爱娟的院子里,这个大小姐长得极丑无比,还没文化,最重要的是,恨嫁心切。她虽然看不懂诗,但肯定对方是男神级别的,于是,假装自己是妹妹詹淑娟,让奶妈约男神见面。 结果,你应该猜到了,这折戏的名字,概括得恰当好处:惊丑——网友见面,男子吓得落荒而逃,女子却“饿狼扑食”:“来不来由你,放不放由我……”这条新闻如果放到现在,用这句话当标题,阅读率一定高。 所以啊,慎用摇一摇,爱情价更高。 |
作者:马黎 编辑:实习生:菜菜子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