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为什么是安徽最好吃的地方?
Fashion.hangzhou.com.cn  2021年07月09日 10:34:49 星期五  杭州日报

公元322年,大将军王敦起兵造反,攻破了东晋国都南京。在诛杀异己、自立宰相后,撤兵回到武昌。

为了更方便地遥控南京政局,王敦选择了南京上游的一块临长江的港口筑城。从地理来看,这里属于长江中游江汉势力的辐射区域;同时,它又扼住了长江下游南京城的咽喉。

三国两晋时代,长江流域开发程度很低。有人建议王敦,此处没有成熟的耕地,恐怕养不活军队。王敦答:鱼虾遍地,岂足虑乎?

史书把这座城市称为“王敦城”。当军事作用褪去时,它后来的名字成了“芜湖”;而王敦口中遍地的鱼虾蟹,则被今天的芜湖人做成了虾子面、火烘鱼、蟹黄汤包。

淡水河鲜的美味与叛逆的性格,是芜湖建城的基因,也是这座城市传续千年的基因所在。

芜湖,从字面上理解,是长满杂草的湿地。

晋明帝平定王敦之乱后,以王敦城为核心,设立了上党、襄垣等几个县城,统一由南侨郡管辖。芜湖之名,作为南侨郡的别称,由此源起。

没错,上党、襄垣这些地名,都来自千里之外的山西,而最早安置在这里的百姓,则是五胡乱华时南迁的山西士族和难民。作为晋王朝的基本盘,山西移民在南方得到了善待,除了按照故土为迁居地起名之外,不难想象,北方民风民俗也得到了很多保存。

今天,带有移民色彩的名字“南侨”虽然被人淡忘,但芜湖人对面食依然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究其源流,恐怕与山西移民们带来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基因不无关系。

“光面”或者“光头面”是芜湖人最常吃的面条之一,不是因为老板光头,而是面里什么辅料浇头都不放。相较于江浙地区文雅的称呼“阳春面”,芜湖光面直白易懂,但做法却不打折扣:猪骨和鸡架熬出的高汤加一勺猪油、头水焯熟的手工面条、碧绿的小油菜,凑成一碗三足鼎立的大戏。如果能外加一只荷包蛋,就是芜湖人最家常的一顿早餐。

以光面做底,芜湖的汤面谱系由此铺开。

大肉面的核心是一块焖到入口即化的红烧猪五花肉,在面汤的浸润下脂香扑鼻,老面馆六朝居只凭这一味,就在芜湖的面食江湖上纵横百年,堪称传奇;

虾子面只取淡水河虾的虾子,加入葱姜酱油炒成绵糯干香的虾膏,吃时浇在面条上,其鲜无比,相比隔壁江苏的三虾面,芜湖虾子面的削减了虾仁虾脑,如芜湖这座城市一样,保留味觉精华的同时,更接市井地气。

从南北朝到南宋,长达八百年的南方大开发,终于让中国南方的经济实力全面超越北方。精致与优雅,从此成了江南的代名词。作为江南地区的一分子,芜湖在这八百年中,也逐渐从一片杂草丛生的湿地,变成了闻名遐迩的江南佳丽之城。

最早在明初叶,长江流域出现了安徽芜湖、江苏无锡、江西九江、湖南长沙(一说湖北沙市)并列的“四大米市”。四座稻米交易核心城市脱颖而出,成为明帝国的税负重镇。

相比无锡、九江、长沙,芜湖是四座城市中历史最短、底蕴最浅的城市。但它却在四大米市中交易量最大、排名最前。这与元明两代资本主义萌芽有关,更与芜湖独特的地缘结构有关。

这座坐拥长江干流,和两大长江支流青弋江、青安江的城市,是天然的内河良港、水路通衢。向西,辐射江汉;向东,直达吴越;向南,连通赣、湘水系,乃至岭南桂粤。

真正的长江C位。

这导致了芜湖作为商贸城市,在明以后的逐步繁荣。各地官宦商人、贩夫走卒的往来,也为芜湖带来了包容的美食基因。

一句民间俗语“客到芜湖吃不愁”,既说出了芜湖的好吃,也反映了芜湖小城,能容纳各地口味的历史。

渣肉蒸饭,本质上是江西粉蒸肉与米饭的结合,一小撮吸味道的千张丝,把这种小吃的悠长滋味提升到顶点。

炒凉粉是四川凉粉和江西小炒的结合。晶莹剔透的凉粉,加上辣椒、虾皮、萝卜干等佐料后,在锅里用近似于鲁菜“软炒”的方式逼出镬气。滋味香浓,口感嫩滑。

无为板鸭则可以视作南京盐水鸭的减盐版本,滋味清淡,不易储存运输,却在当地更有市场。此外,许多板鸭店还会搭售熏鸭。这种先卤后熏的鸭子,颜色褐红,除了鸭肉本身的清甜之外,还加入了烟熏香味,颇有点西南地区熏腊肉的模样。

1876年,长江良港芜湖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内河城市之一。

在芜湖的饮食上,一方面,安徽本土的臭菜、霉菜,在芜湖得到了最精致的制作;另一方面,来自江浙地区的清蒸、红烧,也在芜湖生根发芽,融合发展。

今天,包括毛峰熏鲥鱼、蟹黄虾盅、鲜虾藕饼、百子酥肉、红米炒河蟹在内的众多安徽名菜,最早都发源于芜湖地区。

安徽人把芜湖及周边城市的菜品,形象地统称为“沿江菜系”。它是中国最早诞生的融合菜系之一,也是中餐现代化的前哨兵。

最有意思的是,这种超前的饮食观,至今没有停步。

在同时代国内其他地区执着于手工、匠人、老字号这些关键词时,作为最早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城市,芜湖还把工业与饮食结合起来,打出了自己的城市品牌。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傻子瓜子,到今天的三只松鼠,在以吃吃吃吃影响中国的道路上,芜湖人从未落后。

从某种角度来说,公元322年,王敦选择在这块长江良港筑城,就已决定了它后来的滋味,和命运。

作者: 编辑:张泓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